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3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有关它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明代万历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评点作品。这些作品长期被一批学者视为旁门左道,遭尽非议,但实际上它们为《诗》学闯出了一条新路。由于它们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顺应了学子的应试需求,而且其批评样式具有特别的亲和力,所以在明清两代还是有一批有识之士乐此而不疲,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为《诗经》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诗》学宝藏与文论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涌现出来的小说话,数量众多,色彩斑斓.本文就当时小说话中较为集中讨论的有关古与今、中与西、"新派"与"旧派"之间关系的问题作了述评,反映了当时不同观点的冲突与调和.民初的小说话多为"旧派"小说家所作,他们指摘"新派"文学家的偏颇与问题,呼吁新旧两派"和衷共济",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未真正形成"和衷共济"的局面,值得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黄霖 《河北学刊》2004,24(6):106
[主持人语]从20世纪90年代起,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出版了<原人论>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道"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各道其所道".因此,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归根到底就是"原人",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4.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华东师大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霖《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是我的新朋友。去年,收到“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编辑部”的约稿信时,我感到有点突兀,但更感到十分惊奇。“电力学院”,明明是一个工科(或主要是工科)院校,竟也办起了一个文科的学报...  相似文献   
15.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教育发展现状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更应利用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享用全国优质教学资源,优先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开展在职教师队伍的学历达标和学历提升教育,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全面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的转化;党政重视,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外部支持,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关系,千方百计提高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习者免费或优惠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优质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重视和加强交互活动的指导,及时解答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要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的培训框架、培训包及能力标准,以及其电子商务的实践途径,对改进我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要繁荣,必须荡涤封建专制主义的污毒.封建专制主义害死人.在我国皇帝统治的漫漫长夜里,多少知识分子皓首穷经,只会在钦定的几部"经典"中翻觔斗,翻来翻去,犹如在如来佛的手掌里,吸不着人民群众中的新鲜空气,看不到九州禹域之外的广阔天地,僵化的头脑只记着"原道"、"宗经"、"征圣",干瘪的咀巴只背着"伏惟皇上"、"子曰诗云",一评价起作家作品来,就是以皇帝的圣旨为标准,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颠来倒去就是几句干巴巴的空话、大话.出现一些民主性的精华,就是"异端邪说",为真理而斗争,就是"非圣无法",多少优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奎  黄霖 《文史哲》2005,(1):103-109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词语的大量使用而奠定了后人评赏写人效果的理论基础。随之 ,金圣叹推出的“性格”论 ,后经过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 2 0世纪以来 ,“典型”论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登堂入室 ,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完成了写人论话语的细化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单极化地突出了“大写的人”。新时期以来的“写人论” ,出现了无主题变奏的多元化走势 ,“多重文化身份”以及“小写的人”等观念得到大力提倡 ,表明中国“写人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在中国“写人论”逐渐演进的历史逻辑结构中 ,“以形写神”成为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  相似文献   
19.
意象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最后的表现形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为“意象”、“意境”、“兴象”、“境外之象”以及“兴趣”、“神韵”、“境界”等等。这些概念名目各异,内涵混沌,但精神相通,且贯串中国文论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系统,且名之曰“意象系统”。 一、意象系统的历史生成 在这一文论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是“意象”一词,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词,显然是为了突出这是“意”中之“象”,而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神与物游”、心物契合的结果,是一种有“意”之“象”。在本篇最后他又小结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创作构思时,凭一连串的意象所贯通,而这又赖情感的变化所酿成;在心物交互作用而产生意象的过程中,其象貌取自外物,而又与内心的情意相融合。刘勰首次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曾推重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说:“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的确,以《宋元戏曲考》为代表的王国维的曲论应当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成就何以取得?研究者大都笼统地复述陈寅恪所下的结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结果,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