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中国现代诗学是诗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短暂而重要的阶段,学说观点复杂众多,初步形成了“人生与艺术”、“古典与现代”、“本土与西洋”三组具有某种对应性的诗学理论(主题)范畴,而20世纪20年代前后关于“人生与艺术”问题的讨论和论战无疑是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第一话题。传统的文学史观念往往将这一问题局限在“文学研究会”与前期“创造社”的争论中,其实这一论题有门户之见的宗派根源,更具有诗学意义的重要性和覆盖性,反映了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初级构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过程。  相似文献   
22.
日常语言是各种汉语诗歌语言的母体和基础 ,由于审美活动的需要 ,诗歌语言要在社会语言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有效而有限的创造 ,这涉及诗歌语言构成技巧等许多问题 ,也体现了人的创造本质。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日常用语背景下的汉语诗歌语言进行了分析 ,来说明诗歌的世界是超越我们的日常生活物象的 ,然而超越不是无限的 ,诗歌有它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23.
周熙友撰著的《劳动工作理论与实践》一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改革劳动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论文集。一、把握时代旋律,推动改革大业。改革开放是当今的时代主旋律。作者紧紧把握这个时代主旋律和劳动工作改革的交融点,不断为改革劳动制度,改善劳动管理献计献策。因此,书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显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24.
在宏观中国当代的诗潮涌动的历史考察中,“十七年”的新诗创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它是连接现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诗歌发展的过渡性桥梁。虽然因时代政治的变化,“十七年”诗歌创作的风尚在70年代后期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学传统和同宗政治文化的联系不可能对新时期诗歌毫无影响。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十七年”诗潮中代表主流创作的“边塞诗旅”和“郭、贺诗风”,探讨政治文化与诗人角色的契合、革命观念与艺术观念的冲突磨合、理论精神话语与诗美艺术话语的整合等问题,重新认识“十七年”诗潮特征和探寻其与新时期诗潮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25.
至爱亲情不可或缺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的地税社区,进行了一项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在与老人们接触的过程中,听到更多的是"我不缺钱,也不缺吃喝,就是整天心理空落落的"。  相似文献   
26.
1955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周里,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邀请他去中南海丰泽园家里座谈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见到他,亲切握手,风趣地说:“周公制礼来了!”周里原名周礼,他感慨地说:“主席记性真好。我还是2...  相似文献   
27.
李树海作为“攀枝花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报告文学创作体现出了这一文学群体的精神风貌——健康、明朗和豪放,是逆于目前创作大气候的独特文学现象,也反映出了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复兴的新迹象。本文试图从中国报告文学的处境、走出神话的英雄主义文学、文学精神与艺术创造等方面研究李树海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8.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具人格特征的审美活动,完整意义上的艺术实践是审美主客体、创作和鉴赏的有机统一.虽然有创作心理变异导致的"抗拒"接受的一些个例,但艺术创造寻求社会化实现和美的普遍功能的历史方向依旧没有改变.艺术的公共性和接受的私人性的长期冲突诱发了"哈姆雷特"现象,传统的艺术理论只能从外在概括其合理性,而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就能较好地从内在解释艺术交感过程中的"人格认同"现象.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闻一多文化观的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论证了闻一多的文化观始终贯串了爱国主义思想,发扬了“五四”的科学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30.
<正>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些人打着反“神化”的旗号,极力贬低鲁迅;或者祭起了“纯艺术”的法宝来否定鲁迅。不幸的是《青海湖》八五年八期上发表的邢孔荣同志《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邢文)集中地反映了这两种殊途同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