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4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136篇
管理学   758篇
劳动科学   35篇
民族学   263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45篇
丛书文集   2960篇
理论方法论   474篇
综合类   5119篇
社会学   791篇
统计学   99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372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686篇
  2012年   657篇
  2011年   767篇
  2010年   844篇
  2009年   809篇
  2008年   789篇
  2007年   795篇
  2006年   798篇
  2005年   700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09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迫使高校两课教育必须改革。通过对高校两课教育的现实重要性、政治性与学术性及两课学科归属等有关问题的探讨 ,建立了两课教育领导体制及实现方式探讨的认识前提 ,然后对高校两课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各种实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提出可供选择的高校两课教育领导体制的实现方式。提出两课教育领导体制的实现方式并对其进行分类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992.
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其发展不仅成为理论研究和公司治理实践的热点问题 ,而且也引起了非常广泛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体现在机构投资者是否应该参与公司治理、机构积极主义行为是否能改善公司治理、应以什么方式参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本文根据机构股东积极主义的发展 ,对这些争论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并对我国实践的启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93.
在分析常用的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小数据量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混沌吸引子时间轨道的不可逆特性,提出基于后向搜索和双向搜索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的推广小数据量法通用经验公式。数值仿真表明,新方法比原来仅做前向搜索的小数据量法在计算准确度和抗噪声性能上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994.
This study examines a firm's quality and price decisions when consumers differ not only in their willingness‐to‐pay for quality but also in their reservation utility for the basic product. We find that while the firm offers lower‐quality products when consumers' valuations for quality deteriorate, the optimal quality may increase with a negative shift in consumers' reservation utilities.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price and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within a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product line when the number of products is exogenously give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hows that when consumers differ only in their willingness‐to‐pay for quality, the firm sets the efficient quality for consumers with the highest valuation for quality, whereas the concern for cannibalization pushes down the quality of inferior products. We find that when consumers are heterogeneous in both their reservation utility and valuation for quality, the concern for cannibalization may distort the quality upwards, even for consumers with the highest willingness‐to‐pay for quality. In addition, a low‐quality product may enjoy a higher profit margin than a high‐quality product within the product line.  相似文献   
995.
As a result of government budgetary limits and rapid market growth, many public service systems—such as health care—are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customer wait times that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his problem might be solved by allowing private firms to enter these markets, which would provide customers with a choice between a free (governmental) public service provider (SP) and a fee‐charging (or “toll”) private SP. In such a two‐tier service system, the two SPs are differentiated by service quality and cost efficienc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mpetition and coordination issues for two‐tier service systems with customers who are sensitive to both service quality and delay. The free system attempts to maximize its expected total customer utility with limited capacity, whereas the toll system attempts to maximize its profit. Neither goal is aligned with the social welfare goal of the public service. To achieve the social welfare goal, the govern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oordinating the two‐tier service system via the budget, the tradeoff of social members' goals, and tax‐subsidy policies. Using a mixed duopoly game, we establish Nash equilibrium strategies and identify the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two‐tier service system. We employ several interesting and counter‐intuitive managerial insights generated by the model to show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can be delivered more efficiently via customer choice and SP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we show that a relatively low tax‐subsidy rate can almost perfectly coordinate the two SPs to achieve most of the maximum possible benefit of the two‐tier service system.  相似文献   
996.
商品房预售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形式,而商品房预售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预售商品房上的权利主体较多,各权利主体均对预售商品房主张权利并由此产生争议。本文从司法实践中预售商品房上权利主体之争出发,探析预售商品房权属发生争议的原因,厘清预售商品房从开发公司建造房屋到预购人完成不动产物权登记期间,不同时间段预售商品房上权利主体及其所享有的权利性质,使各权利人明确自身权益并进行有效的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福建省上市公司历年股利政策的分析,在考虑公司管理层和中小投资者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和动态规划的思想构建了上市公司动态股利支付模型,为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8.
胡宝华先生的《20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学著作编年》一书,2012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共收录了近百年来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相关学术著作1200余部。作者在书中以“章目提要”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客观掌握原著的基本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作者在编写此书时,审慎参考了大量相关书评,为入选...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港台言情小说的盛行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被新文学压抑近半个世纪的言情小说在上世纪末闪亮登场,并在网络时代重新繁荣。在中国言情小说史上,琼瑶模式曾引领了言情市场很多年。网络言情小说似乎也延续着琼瑶模式,经历了一个从“纯爱”到“穿越”、从灰姑娘到玛丽苏的阶段,随后又出现了反琼瑶、反纯情等多元化现象。网络时代实现了言情小说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并不是孤立封闭的体系,它是与邻近区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区的特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城市(镇)有着密切联系,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信息网络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整体。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城市群区内每一个城市均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功能的特殊作用,并依托城乡一体化区域发挥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包括集聚与疏散作用)。本文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城市群是由城镇化高度发育而形成这一动力问题;论证城市群与城镇密集区的相似性,并对我国城市群范围的识别标准和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识,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当前我国城市群研究动态与阶段性成果,以供我国城市地理与经济学工作者参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城市群的特有现象和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