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94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31.
皮尔斯是现代回溯推理理论的奠基者,针对回溯推理的研究是从创新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出发的,并提出新的推理分类理论。这一理论又促进了回溯推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32.
和谐劳资关系与劳资关系的稳定或者缓和存在着本质区别。它是以劳资合作为基础,劳资双方以企业发展为己任,各尽所能、利润共享、风险共担、互让互谅的新型劳资关系。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可能性在于,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特殊属性、劳资关系主体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33.
《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却描述了一系列奇人典型,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奇人类型、奇人特征与特质,并从四个方面论述司马迁描述奇人独特的创意。  相似文献   
234.
在目前高校发展经济行为多元化和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的有利环境条件下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对高校加强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意义、需要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以及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实践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工作思路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35.
在特殊保护理念下,各国司法在处理少年违法犯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福利模式、刑事模式、社区参与模式和恢复性模式。我国现行参照成人报应性司法的少年犯罪处理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日趋严峻的少年犯罪,因此,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少年刑事司法已经势在必行。鉴于福利模式容易导致过度保护和"实质不公";刑事模式存在保护手段与保护目标的矛盾;社区参与模式在我国又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单纯的恢复性模式又难以适用所有的少年犯罪,因此,有必要建立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体现优先保护理念,又兼有多种模式特点的我国恢复性少年刑事司法,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36.
自2007年夏季起,主权财富基金问题便成为国际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西方大国同新兴工业国以及资源出口国之间在全球主权投资规则主导权上的博弈和争夺,其中的核心问题包括:政治性或战略性投资是否合理合法,透明度要求如何实施,以及国际规则制定的适格主体和程序。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的辩论和角力,明确提出保持全球资本市场开放性的国际伦理和政治价值的主张。最后,本文就中国在这场围绕主权投资规则制定权的博弈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7.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智力资本在西方制度环境下的测量逻辑和测量的制度基础,并将其与中国制度环境的特殊性对比,进而分析和评价了智力资本的3个维度和测量指标在中国制度环境下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中国制度环境的智力资本测量指标的修正。  相似文献   
238.
"月球大使馆"案件与宪法中的经济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自由与人身自由、精神自由并称近代宪法三大自由。在规范含义上,经济自由主要包括居住和迁徙自由、营业自由与财产权等内容。在经济自由从自由权时期发展到社会权时期之后,如何协调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保障经济自由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39.
伴随改革开放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剥削行为也出现了。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 ,剥削存在有无必然性和进步性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40.
乡村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印刻在情怀脉络之中的人文底蕴。但是,它又绝不只是一种情怀,不只是人们偶尔厌倦了都市的繁华后寄托乡愁的地方。毕竟,在可预见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仍有数亿人依赖或部分地依赖它,实实在在地过生活。世上固然不乏专注工商而任由乡村空疏之国,然而,中国有14亿人口,这是它作任何战略性选择都绕不开的前提。14亿人命系于工商,且不说粮食、生态安全,至少是超出了今人所能想象的世界市场容量(更不用说中国可能在此容量中的分量)。如此说,非指中国乡村不要工商,而恰恰是有了厚实的工商基础后,让乡村成为可供数亿人安居乐业、有尊严地可进可退之所,极端重要。乡村振兴,正是我国审时度势所作出的顺应新时代所需的战略选择。乡村要振兴,在物质上,产业要兴旺,生态要宜居,生活要富裕,自是不在话下的事情,而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软件",亦必不可缺。既然乡村振兴本是多维、多层之立体事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索进益之策,无疑就是其题中之义。不过,现代知识生产,终归是(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讲究术业有专攻的。因此,唯以问题为导向,依仗多学科专业分析,汇融多维视野为一整体,凝聚智力,方能更有效地推进见识,真正助力社会之实践。为此,本刊邀请十余位对乡村问题素有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就乡村振兴所涉思维方式、产业发展、经济组织、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干部角色、乡土文化、边疆和民族地区特点以及法治保障等问题,开展一场主题笔谈。其理论视野各异,问题意识则无疑相通。有心、有志于乡村振兴之业者细阅之,当各有所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