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1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142篇
管理学   647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353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208篇
丛书文集   2734篇
理论方法论   603篇
综合类   8159篇
社会学   540篇
统计学   73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765篇
  2012年   812篇
  2011年   998篇
  2010年   1012篇
  2009年   1055篇
  2008年   994篇
  2007年   1046篇
  2006年   995篇
  2005年   863篇
  2004年   544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21.
介绍了运用反对数作图法电位滴定氰脲酸含量的测定方法,该测定法与银络盐容量法、二次微商法比较,更具有快速、简便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22.
利用贝塞尔函数的加法公式,巧妙地处理了复宗量贝塞尔函数,把复宗量贝塞尔函数转化成实宗量贝塞尔函数,从而可以利用一般的程序进行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923.
文章从分析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了"三张皮"体制的概念,探讨了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天然不谐调性,以及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924.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925.
《知新报》对科学技术的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新报》是维新派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报纸。它介绍了最新的科技动态,传播了农学、医学知识,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包容性。它为近代科学技术输入中国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26.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内涵的阐述,特别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内涵的全面分析,说明"资本"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些丰富的内涵,对于纠正一些片面的认识、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7.
试析“行不言之教”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 ,有其深刻的内涵。从“道”的运动特征及运动规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行不之言教”就是要因道而行 ,顺儿童的自然本性 ,促其发展 ,排除背离道的强作妄为的教育活动。它具体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及一些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 ,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28.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29.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930.
本文通过对见危不救涵义和表现形式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古代社会和国外关于见危不救入刑的考证,新阐述了见危不救的涵义和表现形式.在我国把见危不救纳入刑法的调整范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需的.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方面而言,道德需要不断的法律化,而且道德的法律化是因时而变的;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适度入刑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同时,道德文明和法治文明也要求适度的法律化;另外,从"见危不救"的社会危害性方面来看,它也需要刑法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