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0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88篇
管理学   239篇
民族学   43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372篇
理论方法论   134篇
综合类   3037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41.
语言传播媒介及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其传播媒介及物理方式必然对语言本体有塑造作用。语码对信道的适应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解析语言传播物理信道的结构得到探究。通过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具体分析,这种对适应过程的探究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语言变体的宏观把握力。  相似文献   
42.
人以社会实践活动方式而存在,从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诸矛盾及人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后一矛盾是人存在方式中的根本矛盾。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对自我存在方式的科学性、社会性、预见性和终极价值维度不能给予唯物辩证把握,而陷入存在方式的误区。直面生存危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建施人全面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存在方式是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3.
外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各有优点及缺点,将其统一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利与弊,并就如何实现外语教学的合理化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4.
对于丁玲来说,生命的辉煌与劫难都与延安文艺时代密不可分,延安文艺时代成就了丁玲,也为其以后的劫难埋下了伏笔。通过丁玲与延安文艺的建构、碰撞、融合关系的梳理,不难看出丁玲为延安文艺的建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由于丁玲自身个性主义与政治意识的纠结也在无意间对延安文艺的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滞。  相似文献   
45.
本文通过对攀枝花渣铁冶炼的基本情况行分析,总结了重力、湿式、过滤式、电除尘四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工程中自行设计了一套工艺流程取得了成功,为西部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6.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制度及制度变迁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所以 ,一个国家完善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已被西方国家所证明。就是说 ,高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完善的制度 ,缓慢的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一个不完善的制度。因此 ,我们应该完善我们的制度 ,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7.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的认识 ,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决定的 ,是迎接理论挑战和实践挑战的需要。通过深化对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和经济管理劳动的认识 ,有利于丰富劳动概念的内涵 ,拓展生产劳动的范围 ,明确科技和经营管理劳动不仅是生产性劳动 ,而且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世说新语》所展示的魏晋人物 ,以其机智的词锋、超越的心态和怪诞的行为 ,为此书融入诸多笑话因素 ,给人以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其笑话类型包括 :诉诸语言的幽默型和见诸行动的滑稽型两类。纂集体、类型化、文人性和写实性是《世说新语》作为笑话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网络文学研究在文学与网络、泛文化与纯文学等研究语境的争论中漂移无根。本文综述了当下网络文学研究的定位,认为网络文学研究应该避开纯文学之争,在学科间性中研究其文学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0.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