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Microcredit has gained worldwide acceptance in recent years as a flexible mechanism to expand individuals’ (especially the poor's)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n efficient way to achieve poverty reduction and other social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have been done to examine the welfare effects of microcredit on the borrowers and such effects are well documented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Bangladesh. However, the impacts of microcredit on China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are not well document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mpirically evaluate the impact of microcredit on household welfare outcomes such a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rural China. The estimation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approach which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method of tackling the selection bias issue in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microcredit. The study uses a two-year panel dataset, including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collected through a household survey in rural China. Our empirical results favour the wide belief in the literature that joining microcredit programme helps improve households’ welfare such a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Despite the optimistic findings on how microcredit has changed the rural households’ living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rogramme participants are non-poor, which casts some doubts on the social potential (such as poverty reduction) of China's microcredit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02.
基于近三十年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及论著成果,从文献特征、研究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大陆非洲音乐研究成果给予了初步梳理与分析,并就呈现的学术特点和存在问题予以评论。中国大陆三十年非洲音乐研究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升,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团队初现规模;但同时存在重复性研究,持续性关注不够,价值观念偏移等不足,寄望于未来加强史学领域、田野个案、文献翻译等方面的纵深开掘。  相似文献   
103.
中西思维方式之大别,来源于说理方式之不同。中国人以事说理,西方人以理(概念)说理。前者的理论形态是纲目体系,后者的理论形态是逻辑体系。在文论、诗学、美学领域内进行中西比较研究,其首要者,是弄清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否则,一切都会乱了套。  相似文献   
104.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一个组织对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的自愿性公开报告."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是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而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推广<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充分了解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作用,GRI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影响,以及GRI<指南>所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原则、内容和三类业绩指标,对于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作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已经开始由对原有模式的怀疑而进入对于新的范式的创立的思考。近年来相关讨论的核心观念和思路,蕴涵着新的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树立以回应时代问题而进行深刻反思的思考方式,应该是中国哲学发展或树立自身品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6.
甘信奎 《江汉论坛》2007,(12):82-85
现有的"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行政化、权力二元化、城市化等十大挑战.从"乡政村治"向"县政乡社"模式转换是一种必然趋势.乡镇直选、村庄合并、费税改革及乡镇机构改革等实践使"县政乡社"模式从构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07.
李赣 《学术研究》2007,(6):121-127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在风风雨雨中开创了关注社会、直面人生的大好局面,继承这一传统的新时期报告文学则更理性化,也更冷静、客观,目光从历史、科学、文化等多种角度切入,题材更宽,呈多元化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凡人俗事与文化现象的关注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本文对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题材选择的嬗变进行了归纳概括,从而见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从反映现实向反思历史转变、从关注政治向关注民生转变、从关注社会精英向关注小人物转变的新精神、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8.
清末民初孔教会实践与儒家现代转化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宗教的模式建立孔教会并试图立孔教为国教是康有为面对儒家现代转化的困境而作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可以使我们深刻地领会儒家在现代中国的发展空间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徐复观通过对董仲舒的"天的哲学"的分析,认为董仲舒在为汉代政治体系寻求合法性依据的同时,依然继承了儒家思想与权力的紧张,即通过天的权威来体现对于君权的制约.徐复观看重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连续性,这决定了他对董仲舒理解的基础.但是这样的角度,也会使徐复观忽视儒家与权力体系的妥协性,导致对董仲舒政治儒学的曲解.  相似文献   
110.
高中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主要运用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评定352名高中生的幸福感与自我概念,有助于探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状况及其相关程度。结果证明: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均明显;不同自我概念水平学生幸福感水平差异明显;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与负性情感呈负相关,自我批评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由此可见,高中生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