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6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292篇
管理学   55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7篇
人口学   141篇
丛书文集   1030篇
理论方法论   446篇
综合类   10191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8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534篇
  2013年   574篇
  2012年   699篇
  2011年   898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957篇
  2008年   995篇
  2007年   1071篇
  2006年   941篇
  2005年   881篇
  2004年   685篇
  2003年   513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466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992.
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嘉慧 《云梦学刊》2002,23(3):126-127
文化品位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灵魂 ,从环境、领导、馆员、读者、制度、科技等因素的内在统一去构建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品位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清末法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潮中,宋育仁顺应形势,就法的起源、法的依据、法的功能等方面结合中西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中国法制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94.
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 ,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 ,出版了《原人论》一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 ,“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 ,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 ,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 ,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 ,“道”究竟是什么 ?历来众说纷纭 ,“各道其所道”。因此 ,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 ,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 ,归根到底就是“原人” ,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所谓心化 ,是缘于人之所以为人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有意识 ,有思维 ,有欲求 ,有情感 ,有一颗无比复杂的头脑和无限丰富的精神活动。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体验、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往往把天下之物心化 ,即把客观的世界和主体的精神相融合 ,从而以  相似文献   
995.
黄坤尧 《云梦学刊》2003,24(1):55-57
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只有2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由葡萄牙人管治了四百多年,因而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色彩。可以利用相对的观念来分析澳门文化特点,一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讨论澳门文化的混血身份;二是“小国寡民”的角度探讨澳门处在广东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两个经济强邻之间的生存;三是从动感及静态的角度探讨港澳的不同及澳门特有的城市品味。从而分析澳门在大中华文化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96.
九十年代以来历史电视剧的繁荣 ,引发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争议 ,由于传统史观的影响 ,及对历史本体和历史客体的混淆 ,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阐释学的效果历史规律揭示了历史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并制约着历史剧叙事形态的多样性。消费社会的来临 ,历史不可避免的成为消费对象 ,消费原则决定了历史在历史电视剧中作为想像物形态的存在。同时历史剧形态的多样化也受艺术陌生化法则的影响 ,陌生化法则的运用打破了重要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丰富和深化了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认识。从跨学科的视野观照历史剧 ,有助于走出当代历史剧争论的盲区  相似文献   
997.
高校创业孵化器与创业精神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创业教育发展及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可行模式作了研究,认为高校创业孵化器应该实现也必须实现既孵化企业又孵化人才的“双孵化”功能,并构建了一个结合孵化器的创业精神教育体系,提出了强化学生创业精神的目标、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998.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应该是:资金供给主体拥有的资金量大,能够主动承担较大风险,并且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不是“过去和现在”,其动力当然是中小企业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的巨大增值。国外已广泛存在的天使投资(AngleInvest)就是这样一种为中小企业融资量体裁制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999.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4,(5):62-68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通过简要回顾我国军队社会工作的开展历程,分析新时期军队社会工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军队社会工作组织是构筑和谐军地关系纽带的观点,并从工作目的及内容、人才培养、监管机制三方面提出了建设军队社会工作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