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50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294篇
管理学   56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6篇
人口学   140篇
丛书文集   1038篇
理论方法论   447篇
综合类   10224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8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535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700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902篇
  2009年   960篇
  2008年   999篇
  2007年   1072篇
  2006年   948篇
  2005年   881篇
  2004年   686篇
  2003年   512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黄玉杰 《唐都学刊》2004,20(4):114-118
以毛泽东转战当时的敌我态势、战事行踪、地理环境、亲属身世等翔实资料考释毛主席《五律·喜闻捷报》中诸多史实 ,辨析了词义 ,解读了诗作内容 ,纠正了各种误读。  相似文献   
992.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为企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93.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文学史也许是一种最不真诚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对文学观念的泛化理解,努力把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现象或样式纳入文学史范畴。从而营造出一个被充分“放大”了的繁荣的文学历史,给世人虚拟了一个辉煌的文学史形象。如果从读者的角度(亦即社会文学生活的角度)去认识文学的历史形象,则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学的绝大部分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文学生活是贫乏和萧条的,社会的文学资源也是短缺的。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应当把文学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而不应当遮遮掩掩或虚构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994.
在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的长期"铸造"下,社会显然已经形成了某种关于文学的"传统意识"。在许多人看来,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肯定会长期存在下去;我们久已形成关于文学的一套理论认知和价值体系,也会长期存在下去。粗粗看去,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却发现:我们已有的理论判断和价值标准,在社会的文学现实面前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这是文学时代变化造成的。由于文学在数字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里有了不同既往的表现,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后文学时代",因此,我们以往的关于文学的理论看法和文学史观正在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995.
试论战略管理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重要发展,对企业的战略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出发,然后对其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必要性加以讨论,体现了其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的优越性,最终对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6.
黄金桥 《创新》2007,1(3):82-86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正处于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既有新旧体制与机制的强力对垒,也有新旧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激烈碰撞,更有各种复杂矛盾与疑难问题的集中爆发。由于人们法律意识及法治观念的逐渐增强,转型时期频繁发生的影响性诉讼成为人们观察和关注社会发展脉动的重要兴奋点。影响性诉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使人们对社会发展现实有无比清醒而理智的认识;对正在建设中的和谐社会法治提供助力并树立信心。  相似文献   
997.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998.
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嘉慧 《云梦学刊》2002,23(3):126-127
文化品位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灵魂 ,从环境、领导、馆员、读者、制度、科技等因素的内在统一去构建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品位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清末法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潮中,宋育仁顺应形势,就法的起源、法的依据、法的功能等方面结合中西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中国法制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00.
从 2 0世纪 90年代起 ,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 ,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 ,出版了《原人论》一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 ,“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 ,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 ,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 ,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 ,“道”究竟是什么 ?历来众说纷纭 ,“各道其所道”。因此 ,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 ,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 ,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 ,归根到底就是“原人” ,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所谓心化 ,是缘于人之所以为人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有意识 ,有思维 ,有欲求 ,有情感 ,有一颗无比复杂的头脑和无限丰富的精神活动。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体验、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往往把天下之物心化 ,即把客观的世界和主体的精神相融合 ,从而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