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157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99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91.
在日益激烈的国力竞争中,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性、紧迫性、持续性,日益成为所有大学发展战略的中心。  相似文献   
392.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源调配的中介,能够促进实物资本的形成。在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它一方面催化新兴产业的成长,另一方面使夕阳产业走向衰退。商业银行在催化产业方面的作用既取决于银行业本身的市场结构,也与银行业的管制有关。本文分析商业银行催化产业的内在机理,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构建相对完善的银行体系,放松对商业银行的过度管制,发挥其催化产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393.
孔曙光 《理论界》2015,(2):30-34
转型国家往往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有别于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和政治制度约束。本文以地方层面的治理模式为视角,透过对当前中国三种主导城市经济发展类型--资源分配型、溢出效应型和科技金融型的分析,以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作为实现与地方层面政治权力良性互动的切入点,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差异,因地制宜,以合理的地方城市发展模式与政治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成为巩固改革成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的内部活力,成为追逐现代化转型的可期待途径。  相似文献   
394.
技术的社会建构与新技术社会学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的目的 ,就是在批判性反思与分析的基础上 ,澄清那些人类借以描述其经验的基本概念。而技术哲学的目的 ,则是对那些借以阐明和表达我们关于技术的思考的概念与概念框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分析。从知识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本身就是哲学反思的一个有趣主题 ,知识的惊异性是其哲学反思的主要驱动力 ;从实用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在现时代作为一个焦点的象征与隐喻性意义已不言而喻 ,它成了问题之源 ,也折射着所有的问题。因此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关于技术的种种争论 ,如对新的技术可能性 (如克隆人 )的具体决策 ,以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这些争论显然有着直接的实用主义的尺度 ,其中渗透着不同的技术哲学有助于澄清的哲学假设与观念前提 (如技术是一种自主性的力量 )。毋庸置疑 ,虽然技术哲学面临边缘性的地位与体制化的举步维艰 ,但我们认为 ,技术哲学具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 ,是一门极具成长潜力的哲学分支学科 ,抑或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一般哲学研究纲领。事实上 ,在当今的中国技术哲学界 ,情形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2 0 0 0年 ,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技术哲学年会上 ,我提出了“哲学中的技术转向”的说法 ,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  相似文献   
395.
Very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applicabilit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s including SWOT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alysi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resource‐based view and core competency, knowledge‐based view, Balanced Scorecard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IC) through the len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 the non‐profit context.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above concepts in the light of the unique non‐profit environment and determine which one is most applicable to social servic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SNPO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with a focus on the above concepts within the non‐profit contex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C concept is more effectiv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ervice non‐profit sector. The paper is considered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serves as a milestone in applying IC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the social service non‐profit sector. It helps to build a nascent body of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IC can be used as a compet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the social service non‐profit sect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 the non‐profit context also helps non‐profit leaders to appreciate that IC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 in SSNPOs. The increased awareness of the IC concept in SSNPOs, as a result of this paper, will probably generate further research from both academic scholars and non‐profit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396.
397.
简要介绍了分数小波变换的基本思想及在信号处理方面的特点。利用分数小波变换系数在不同尺度上对应点处的相关性对其进行选择和处理,这样处理后的分数小波变换系数基本上对应着信号的边缘,然后对信号系数进行重构,达到了降噪的目的。以数值仿真和实测齿轮箱振动信号为例,研究了该方法的降噪效果,同时和小波包直接降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振动信号中的背景噪声。  相似文献   
398.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构建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则是提升企业履责水平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14个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构建了一套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框架与评价模型;得出了以"分项评价"替代"总体评价"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的结论;根据向专家调研的结果,设计了"三位一体"的计量指标体系,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该体系为有效评价我国企业的履责状况以及促进我国企业提高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管理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提供了解决工具。  相似文献   
399.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潮,它在哲学上表现为以“领导权”为核心、以“链接”实践为基础、以反本质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本体论;具体内容体现为以“对抗”为特征的多元激进民主理论;而具体目标和实践则体现为构建“激进民主政治”的“新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400.
目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其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公民生活上的诸多压力使其无暇进行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使其不愿意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使其不能广泛参与,因此,只有增强公民对政府、制度以及政策的认同程度,建立与健全各种公民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才能使其进行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