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7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牛健哲小说对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有着深刻的艺术表现.小说集中展示了人与客观现实之间、人与其主观愿望所形成的客观现实之间以及人与其心理现实之间三个方面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无一不以人的失败而告终.由此形成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表现出作家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现实污浊的批判以及对处于悲剧中的人的同情.  相似文献   
72.
明确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目前的研究大多数还局限在具体能力、甚至是基本条件的层面上,研究的成果缺乏宏观上的指导意义;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部分专家观点进行系统的逻辑分析认为: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由"三个三分之一"构成,即三分之一教育家、三分之一运动员和三分之一医生。  相似文献   
73.
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4.
人类系统的发展是纵向层次更替与横向融合一体化之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根源。物质生产的结构及其功能揭示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客观性,物质生产自身的发展亦源于纵向传承积累与横向分工合作的相互促进。物质生产的历史演变推动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时空转换,以工业文明和世界历史的产生为标志,人类系统从封闭、孤立和分散开始走向开放、联系和一体。  相似文献   
75.
康德提出的“直观形式”、“知性范畴”以及“先天综合判断”等概念,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曾遭到西方不同哲学流派的否定与批判。而这一方面却是康德哲学的独特贡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解决这一哲学难题的指导思想;而现代自然科学和进化认识论则为康德先验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6.
屈原的诗学理论是“发愤以抒情”,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诗学”;苏轼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诗是穷人物”的命题。苏轼的这一思想从“发愤”说、“物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儒家诗学思想中摆脱出来,从理想的应然状态出发,直接诉诸文学超越性的审美本质,从而完成了诗学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77.
兼具市场性和展示性功能特点,以交易为目的会展业是反映社会经济和开放程度的重要窗口。广州十三行作为中国最早的会展业雏形,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并与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8.
作为佛教名刹的圆通寺在昆明城市结构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的形成,除了历史悠久外,被信众们认为其具有强大神秘力量是最重要的原因.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圆通寺信仰文化现象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79.
"双性同体"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领域,也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之中.本文仅列举2000年以前中外部分有关成果,为目前的研究状况勾勒一个简单的轮廓,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80.
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当的机械化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保护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现代化生产对传统工艺有明显的冲击,原材料危机开始显现,优秀人才断层严重,政府缺乏具体有效措施,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如此,无论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内在属性,还是其外在所处的生存现状,生产性保护都值得提倡;但是,生产性保护并不等同于产业化,并且需要妥善处理本真性、整体性、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