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72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当前一些地区的村委会选举中发生各种违规行为,甚至出现严重的暴力冲突事件。要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可以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依据共有资源竞争与制度供给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在取消农业税之后的治理结构现状,对村集体资源的竞争在何种情况下可能出现"失序",并进而导致暴力和冲突的发生进行分析。集体资源的收益大小会显著影响选举冲突的发生及其激烈程度;但其背后的关键作用机制,则是制度供给不足导致的基层治理能力弱化。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需要鼓励乡镇一级基层政府更多地承担监管责任外,也应加强村庄内部的决策参与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2.
以云南地区的多元和多样性表现为例探讨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策略和历史境遇。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民族国家策略的历史进程,发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民族国家策略上的差异,以及现代中国“民族”识别的出现,是中国深远的历史情境中的一个必然结果,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现代国家与各民族达成共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3.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16,7(2):39-43,105-106
中国台湾地区是多民族分布的区域,民国政府退出大陆后台湾的民族事务发生了演变,岛内原住民族的事务逐渐取代从大陆带去的以蒙藏为主的民族事务,在台湾行政院下成立了原住民族委员会,以专门的行政架构因应原住民族的问题,在民族事务中针对原住民族的高等教育也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54.
155.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training technique. The therapist, with a role-playing family, is instructed to do “bad therapy” — to make the family worse. Usually the “patients” and observers regard the “bad therapy” as beneficial — in fact, better than before. Several examples are given and a short discussion follows. “When I am good I am very very good, But when I am bad I am better”.  相似文献   
156.
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儒家美学在这三个问题上都对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7.
20世纪20年代日本实施的“东方文化事业”启动,但随着日本国内侵华势力的膨胀导致中日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该事业成为日本单方主导的对华文化事业。在此背景下,1930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开始实施由“普通补给生”和“外务省官吏生”构成的第三种补给生制度。其中普通补给生可谓外务省最早派遣的学术型留华学生,他们以研究与中国相关的学术为目的,并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来华留学。他们在中国各大学旁听,并以私人身份或通过学会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还开展了各类旅行活动,有些人在“七七事变”后直接参加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暴行。留学结束后,他们就职于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界,遂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日两国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提交调查报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充当日本侵华的宣传者和帮凶。总之,近代日本外务省派遣第三种普通补给生留华是日本实施其侵略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58.
159.
160.
自上世纪末,国内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化,但较多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缺乏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历史的梳理与研究.本文大体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从大众媒介意识的初步培养--正式开始--发展形式及民国时期学界关于"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等方面,对我国1949年以前的媒介素养教育萌芽进行初步的考察,以此来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本土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