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6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140篇
民族学   24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234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2335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国外修辞学研究散点透视--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修辞学把狭义修辞学注重研究的修辞技巧延伸到了文本层面和认知层面 ,而狭义修辞学在理论上为广义修辞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并在实践上印证了广义修辞学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 ,当狭义修辞学拒绝修辞研究认知问题时 ,已经不自觉地陷入了广义修辞学强调的“语言建构我们的现实”的陷阱  相似文献   
102.
区域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具体而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反映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素质.由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理论基础与研究技术基础课程、研究方向课程、专题课程共四个层次组成.  相似文献   
103.
地下写作是文革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否定文化大革命 ,是文革地下文学的基本的思想特征。注重与作家自身的心灵交流对话 ,自觉地实行对文革极左话语的艺术转换 ,是文革地下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4.
寓言精神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汤显祖在创作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热情,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他的戏曲创作具有强烈的寓言性。“临川四梦”就是其寓言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5.
white elephant的表层意义明白易懂,而隐含其中的文化涵义却难以从词的表象中揣摩出来;“white elephant=白象”这种“对等”而有时却大相径庭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交际中非常普遍,极易造成交际障碍与失误。词语的文化涵义渗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文化学习也不能脱离语言实际。据此,本文拟从词语、习语、修辞、句子等四个层面对英汉词语的文化涵义予以比较与分析,以揭示英汉词语的文化差异、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106.
高校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是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是加大纠风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其作用优化了高校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7.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8.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时间价值观是个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时间重要性的稳定态度和观念。时间价值观含有时间资源观、时间效率观、时机观、时间顺序观等方面的意义。时间价值观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时间价值观受社会文化传统、个体的年龄因素、个体性格、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对时间价值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10.
本文运用现代的文学、美学理论和一些其他研究成果,对古文论中"兴"、"香草美人"两个范畴进行了新的阐释.探讨了"兴"的表情功能、情与景的契合问题以及"兴"作为意象的分类归属问题;探讨了"香草美人"作为一种象征手法与楚巫术文化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