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169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71篇
人口学   37篇
丛书文集   572篇
理论方法论   106篇
综合类   1112篇
社会学   148篇
统计学   2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1.
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以猺乱频繁而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隨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土著通过创建宗族等方式建构祖先的士大夫形象。现今该地区被称为猺、獞、狼者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者是被认定为汉族的人群,大多族谱也称祖先来自广东。族群标签及族谱编撰的背后,呈现的是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秩序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本文以大藤峡地区崇姜里人群的身份变化为个案来揭示此过程。  相似文献   
112.
本文首先考察了玛哈图木·阿杂木其人其事与白山派的关系,其次着重探讨白山派的早期沿革史,重点放在阿帕克和卓以前的历史活动上.因这段历史比较模糊,易产生混乱,而阿帕克和卓以后的历史发展较清晰,且学术界作过不少研究,所以就这段历史略加叙述.  相似文献   
113.
The Japanese system of school–work has been widely admired for the strong communication and recruitment 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between high schools and employers. We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macro-level conditions that foster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up until the early 1990s.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d a stratified secondary educational system, a large supply of high-quality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high demand for young workers to fill entry-level positions in the internal labor markets of large firms. We use original data from a sample of urban high schools to analyze how Japanese employers’ recruitment patterns changed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The results of that analysis and 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suggest that recent changes, especially in Japanese employment institu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high school–employer relationships. We suggest implications of the Japanese case for school–work processes in other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组织及政治的互动与认同,这种互动与认同以信任为基础。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困境。因此只有通过修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增进其组织信任、重构政治信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5.
民族习惯法作为民族地区适用的民间法具有丰富的生活意蕴和伦理内涵,并表现出鲜明的生活伦理特性.主要体现在:与习惯法主体的民族性相对应,民族善恶观念表现出生活化多元性;与民族法渊源的习惯性相吻合,习惯法规范作用模式呈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与民族习惯的法律化相联系,民族习惯法体现了丰富的道德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116.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历史沉淀成本决策无关性的假设前提背景下,从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和财务预算约束等角度考察历史沉淀成本对制度变迁过程的影响,为制度变迁过程确立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从而弥补了原有研究的不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不完全是常态,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完全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普遍存在,历史沉淀成本很容易发挥作用,从而表明:未来越不确定,信息越不完全,资源越稀缺,导致财务预算越硬,历史沉淀成本效应越大,制度变迁过程越困难;反之越容易。由此可发现,在放松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当事人的决策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沉淀成本的影响。因此,只有当事人对历史沉淀成本的约束条件作出正确的理性反应,才能使其决策更加贴近真实世界,这对于全面认识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7.
尽管学术文献里没有给出政府偏好的恰当定义,但它的确是解释中国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运用制度学派的有关制度变迁理论,对收容遣送制度起源的历史作出政治学的解释,可以认为,巩固政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压力,都对政府治理城市秩序的偏好产生了重大影响。1950年代以后的收容遣送政策及其实践,为考察政府偏好与制度设计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8.
唐亚林  朱春 《学术界》2012,(5):24-39,254,255,265,266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其内容包括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的道德属性要求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权并平等地享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因而,作为公民文化权利实践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不偏不倚地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和产品。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路是在面临各种非均等化现状基础上推进的,其发展逻辑具有中国特色。本文依此逻辑,对当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9.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广泛参与,这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来推动该目标的实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里,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但仍面临若干问题,为适应中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0.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