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6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99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373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964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1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数据结构”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结构”作为软件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研究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组织和处理来提高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能力。双语教学作为对该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当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其对策,从教学模式的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并为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人才有赖于创新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创新人才的内涵 ,从而把握创新教育所要求的自由、发展、主体、求实、效率、竞争、多元、代价、开放等创新理念 ,再结合课程目标的重建、课程内容的重整、课程实施与评价的重构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践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03.
贵州省凭借拥有矿产资源储量优势,目前已将矿产开采业作为拉动贵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资源量大的同时,经济利用较差,绝大多数开采企业规模较小,能否利用资源优势,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本文是对贵州81家开采企业的调研报告,希望已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以增强贵州矿产开采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不可回避、首当其冲的任务。以福建为例,旨在理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测度市民化率,反映真实城镇化水平;测算市民化公共成本,确定城镇化所需资金量,从成本视角阐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最本质的症结;提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5.
对西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配置的方式是西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 ,它决定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大小 ,也影响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该文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在林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形势所需下 ,西部所进行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在分析了关于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观点后 ,认为根据西部目前的现实状况 ,西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应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06.
高校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社会环境、学习内容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忽视了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应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大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着重考核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7.
通过法治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族际关系发生的机理来看,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纳入法治轨道,关键在于将各民族成员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行为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全面贯彻实施《民法典》,有效规范各民族成员间的民事交往、市场交易行为,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活动,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而能否有效处理《民法典》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则是通过《民法典》实施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认真对待的议题。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在认真评估《民法通则》等法律授权民族自治地方人大通过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来协调风俗习惯和民事法律之关系的实效,阐明《民法典》未规定授权变通或补充的原因的基础上,作出民族自治地方人大是否可以继续对民事法律进行变通或补充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8.
田钒平 《民族学刊》2020,11(4):13-26, 120-121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而通过科学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的民族法律规范体系虽已基本建成,但仍存在一些法律原则的表达不够严谨、法律概念的界定不够准确、法律规则的内容不够明晰和完整、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够完备和和谐等缺陷和不足,难以满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通过法治方式有效协调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这就要求立法者应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科学立法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要求,妥善处理法律规范体系与现实需要的适应性和可执行性,由此才能为通过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从科学立法与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的关系来看,遵循依法立法,是保障法的形式合理性的前提;坚持民主立法,则是保障法的实质合理性的根基。为提升立法的科学品质,必须健全违宪审查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和立法理论形成机制,确保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原则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09.
Leadership is a key predictor of employee,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his area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riguing theory and impactful policy implications, but only if empirical studies are conducted rigorously. In the current paper, we repor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N?=?195) exploring leadership and workplac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Using this article cache, we conducted a number of systematic analyses and built narrative arguments documenting observed trends in five areas. First, we review and offer improved definitions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Second, we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ain effects of leadership up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nd the variables assumed to moderate these effects. Third, we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diating variables. Fourth, we examine whether the study designs commonly employed are suitable to estimate the causal models central to the field. Fifth, we conduct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easures used, noting that most are sub-optimal. Within these sections, we present a number of taxonomies that organize extant research, highlight understudied areas, and serve as a guide for future variable selection. We conclude by highlighting ke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at we hope will reorient the field and improve the rigour of future research such that we can build more reliable and useful theorie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10.
"环境如何进入伦理"之追问,是环境伦理的基本问题,它敞开了异常显明的哲学改变.在自我意识维度,它激起了作为意识现象的道德世界观之转变,将我们遭遇到的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生态问题看作人类之命运、文化之命运和道德之命运,并拓展出将自然与道德联结在一起的环境伦理之论域.在承认方式上,它激起了作为伦理普遍性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代表了人之类型的转变、文明的演进和伦理发展的基本方向.该问题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