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4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the big data research literature in social science to explore its features and patterns both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rea,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Method/Process] This article collects the data from academic databases, then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to evaluate the regularity of document increas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 categories, most prolific and impactful institution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earch front and intellectual base via citation and co-citation analysis, finally concludes research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big data. [Result/Conclusion] (1) Different subject categories show the different level of research interest while big data research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pics in social science. The most documents are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2) Besides journals of high output subject categories, computer scienc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s are common intellectual bases of big data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 (3)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domestic and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are top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fruits and influence of their publications of big data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 (4) For China, publication quantity in social science makes apparent growth whil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nfluence is still limited.  相似文献   
42.
迷宫密封在叶轮机械中使用广泛,且对转子系统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但是很少有文献关注轴颈偏心与迷宫密封和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FLUENT软件的转子密封耦合系统的瞬态仿真方法,在每个时间步,首先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获得轴颈表面的瞬态气体密封力;接着,求解单圆盘转子密封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计算轴颈在下一个时间步的位移;在每个时间步中,将计算得的气体密封力和轴颈位移进行数据交换。此外,该方法使用的动网格技术可在轴颈任意运动状况下保证网格质量。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偏心到达一定位置时出现了半频振动,这意味着轴颈和密封之间的相对位置对转子密封耦合系统的稳定性有极大影响。为分析转子密封耦合系统的瞬态特性,瞬态泄漏量变化、周向和轴向压力分布等计算结果也在文中给出。在一台装有位置可调迷宫式密封的汽轮机上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改变轴颈与密封间相对位置后振幅显著降低,稳定性提高,验证了计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3.
宁波蔺草制品出口下降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以蔺草制品榻榻米的终端市场(日本市场)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供需均衡理论、弹性分析等经济学研究工具,对蔺草制品出口量下降的原因及蔺草产业链的每一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4.
一个美国商人死于非命,会对中美关系造成何种影响?1922年12月发生的克门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分析的实例。美国商人克门于美国领事在场的情况下,在张家口被中国士兵枪击而殒命。关于事发的缘由,中美各执一词,事件的真相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事件的结局是,美方用尽计谋,最终其要求得到了满足。本案揭露出20世纪20年代中美关系中几个有趣的面向。首先,本案争议点即在于中美面子之争。其次,中国外交官的"亲美"倾向在所谓的"北洋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次,北京政府背后的军阀政治的确制约着"北洋外交"。在实际的外交交涉中,有力的军闯控制着外交决策,而外交官不过只是办理交涉而已。  相似文献   
45.
应星李夏 《社会》2014,34(5):1-40
中共在建党初期就移植了俄共(布)的民主集中制作为自身的组织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历了艰难的调适过程。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准备在乡村组织暴动时,组织原则和组织能力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组织江西万安暴动的领袖曾天宇,代表了中共早期地方领袖的一种类型,其领导的万安暴动所暴露出的党内组织矛盾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将中共党史、社会史以及民国政治史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文件档案、组织史资料、忆述材料、地方史志、报刊等诸多史料,通过对曾天宇的生活史与精神气质的勾勒以及对万安暴动背景与过程的考察,揭示出中共早期组织形态中存在的三重张力:职位关系与个人因素之间的张力;组织纪律的有效性与地方领袖的自主性之间的张力;革命组织与传统资源及地方利益之间的张力。这些张力为同时期的一系列中共党内组织事件提供了解读的逻辑。  相似文献   
46.
李白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怀乡诗。随诗人人生际遇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意蕴和内涵.早年的怀乡诗在壮怀激昂中蕴蘖着淡淡乡愁,中年的怀乡诗更多怜子思亲的伦理亲情,晚年的怀乡诗体现了强烈的回归意念。  相似文献   
47.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对后世诗词创作影响较大,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多侧重对其外在形式。通过对《诗经》中所有诗歌篇目分析、梳理和归类,将原本表述笼统的重章叠句手法析分为静态回环与动态层进两类结构形式,并结合实例比较了二者的异同点,进而深化了对重章叠句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48.
农民工工伤保险关乎亿万农民工职业健康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将更多农民工纳入到工伤保险体系中,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效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工伤保险制度成熟,在借鉴发达国家工伤保险的有效经验基础上,必能深化农民工工伤保险,拓展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视野。当前需要渐进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强化政府的监控作用,特别是在农民工工伤预警机制、康复机制和补偿机制上下功夫,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49.
本文探索了约翰.多恩晚期代表作《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自我意识的内在性的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多恩的自我意识,充满人性与神性的交织。在危病的紧急时刻,其作为个体的人文学者的自我意识逐渐减弱,主要呈现出四个动态特点:被动性、自省性、他我性和超我性。同时,多恩自我意识的变化也与他的内在身份相关。这些不同的身份,在不同方面推进并提升了多恩自我意识的进展,使得《沉思录》超越了个体意义的生命经历,在更深邃更广大的层面为读者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50.
农村生活形态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村生活形态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循着农村生活形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将农村生活形态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形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农村生活形态、现代社会的农村生活形态,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生活形态的具体特征。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就是城乡统筹的社会,城乡统筹发展必然促进农村生活形态从同质性向和谐的异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