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4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93篇
管理学   525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340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178篇
丛书文集   2392篇
理论方法论   482篇
综合类   5350篇
社会学   522篇
统计学   69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731篇
  2010年   746篇
  2009年   796篇
  2008年   741篇
  2007年   783篇
  2006年   727篇
  2005年   651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51.
This study aims to show the role of Internet literacy in empowering digital natives’ civic engagement. Using a survey of 10th graders,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digital media use and Internet literacy on adolescents’ political and social interest, participation, and efficacy, controlling for their home and school environments. In doing so, we try to highlight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 we emphasize tha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dimensions of Internet literacy: Internet skill literacy and Internet information literacy. Second, we adopt a broader concept of civic engagement reflecting the changing youth practices observed in the contemporary media environment. The study empirically found that Internet information literacy, not Internet skill literacy, is intricat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s’ civic engagement. It was also shown that adolescents’ Internet use contributed only to new and alternative forms of participation. Overall,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n adolescent who can critically understand and effectively evaluate online inform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come an active civic participant than one who lacks such skills.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a few policy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252.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传统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模式出发,分析"BOT+TOD"投融资模式的特点及其总体方案,并且以佛山市地铁二号线为例,提出"BOT+TOD"的具体实施路径与操作方法,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通过此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成功运用,改善融资困难局面,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53.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各地区的土地流转现状及推进方法相差甚大。通过对凉山州会东县土地流转规 模、流转方式、流转去向和流转用途等几个层面进行结构性分析,总结出会东县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针对会东县土地流转的 特点提出了重视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重要作用、谨慎选择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土地流转需要有效结合当地 的主导产业、土地流转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撑、土地流转需要依托农村经济组织平台、土地流转需要引入民营企业注资等土地流 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254.
随着城市规划从技术手段到公共政策的性质转变,实践中封闭的规划编制程序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规划问题的源头。通过对公众参与功能和外国公众参与实践的分析,我国应增加公众参与的操作性规定,发挥社区组织和居民团体的作用,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包容、公平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程序。  相似文献   
255.
通过重读《花蓝瑶社会组织》,分析了费孝通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动向,指出《花蓝瑶社会组织》第一次披露了金秀大瑶山花蓝瑶的人口、家庭和社会生活状况;第一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了金秀大瑶山族团及族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微型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剖析了花蓝瑶社会。  相似文献   
256.
李继红  杨风 《民族学刊》2012,3(2):86-90,96
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发现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人均耕地锐减、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增大,人口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城市化滞后的消极效应等。为此,实现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的路径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257.
阳宁东 《民族学刊》2014,5(2):67-71,126-127
随着我国民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开发中过度“商业化”和“表演化”的倾向日益突出,旅游者由此而产生的真实体验需求也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一些旅游开发商开始将“真实性”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不断提升游客体验质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偏重于“真实”符号的堆砌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片面强调“真实”场景的打造而缺乏对细节生活片段的展示,以及在展出中过度追求艺术化、精品化而忽略了旅游体验的娱乐性和大众性等。本文通过对九寨沟《藏迷》中“真实再造”的个案分析,指出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利于民族旅游中“真实再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58.
“边疆”的本质属性涉及人口及其密度,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边疆”的人类社会属性上讲,社会安全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则是衡量边疆特性的基本维度.根据边疆社会属性的两大维度——安全与发展程度的高低,通过2×2矩阵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型、控制型、相对型和中心型.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边疆治理的基本路径:安全优先模式、发展导向模式、“钟摆”模式和安全发展并重模式.  相似文献   
259.
杨丽雪  张明善  王尚成  李进 《民族学刊》2021,12(3):58-63, 100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规划》中,川西北高原地区被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由此,在“生态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前提下,如何推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必须面对和研究并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文以川西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红原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进行剖析,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找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以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相互耦合为视角,提出川西北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0.
杨竟艺  杨永清 《民族学刊》2022,13(6):30-36, 141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2020年,凉山彝区10县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为了巩固彝区脱贫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彝区乡村振兴,实现彝区农业稳产、农民稳收、农村稳定,本文主要从凉山彝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缓慢、内生动力缺乏等详细地分析了制约凉山彝区持久脱贫的困境因素;并就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困境因素,首先从政策、产业和互助合作方面对已有的主要帮扶措施进行了优化与健全,其次,从构建与完善保障督查、政策联动、内生动力激发、贫困文化消解、禁毒防艾和监测评估等机制方面提出了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