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1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2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6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437篇
理论方法论   110篇
综合类   1100篇
社会学   97篇
统计学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改革开放过程并非简单的市场转型,而是向由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生、动态互补的制度结构转型.在此过程中,作为一种元制度的社会网络资本日益凸显,对人们经济社会地位的获得、维持及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社会分层机制更加复杂化.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分层机制的研究,应综合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制度建构论与个体建构论的分析视角,重视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关系一国的兴衰荣辱.目前,俄罗斯经济安全正面临极大挑战,从而引起了俄罗斯国内的广泛关注.我们研究该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能对俄罗斯经济安全法律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总结它的经验,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提供借鉴.本文分别分析了俄罗斯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对外经济安全以及土地安全几大法律基本情况,最后总结了其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3.
利益关系调整与中国经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与现实感受反差入手,论述了中国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的三大矛盾,指出利益失衡是诸种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收入分配关系的失衡和扭曲作了分析,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应以富民为核心,调节利益分配关系,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并提出了调整利益关系,确保净福利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4.
工作贫困者是指有工作但仍然生活在贫困状态下的人。从劳动报酬的角度来看,城镇工作贫困者目前主要就职于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七大低收入行业;而那些就职于非正规部门的下岗工人和农民工是工作贫困者的主体。负所得税、最低工资制度和一些社会福利项目是福利国家解决工作贫困者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些措施在中国的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5.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66.
李涛  姚俊 《江淮论坛》2009,(4):113-118,134
目前教育公平化缺乏面向“中国问题”的体系——方法论转型研究,缺乏一个宏观的核心治理体系作为公平研究的独立框架支撑,缺乏一个严格方法论上的治理策略指导。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教育公平治理体系一方法论新范式:统筹教育论,其形式是对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作初步的范式转型处理,其目的在于深化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治理。  相似文献   
67.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损失,一直来备受关注。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指数,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浙江省的数据,测量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程度。结果显示:在工资回报层面,相对高端领域的分割程度弱于相对低端领域,但在就业机会层面,相对高端领域的分割程度强于相对低端领域。为此我们建议:劳动力市场管理上重点关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城乡劳动者的同工同酬问题,公共政策设计上重点关注高端劳动力市场中城乡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机会问题。  相似文献   
68.
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例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动产物权变动以登记为原则,但是<物权法>第9条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例外规则设计.该例外规则具体包括哪些情形,法律为什么规定这些例外规则,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这些例外规则的法律适用.论文结合上述问题分析不动产物权变动中不以登记为要件的具体情形,并就原因及具体司法实践中的注意事项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69.
Since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reform was launched in China in the 1980s, unemploymen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govern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in joblessnes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between rural migrant workers, peasants, and urban citize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ople in rural areas frequently lose their jobs, which diff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percep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lower jobless rate in urban areas. In contrast to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s closer to urban citizens rather than peasants.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derly, women, and less educated citizens have a higher likelihood of joblessness,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inorities have a lower likelihood of joblessness in rural areas and a higher likelihood in urban area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and people without dependent children have a lower likelihood of joblessness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As a worldwide cultural phenomeno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has not only been used as a diplomatic language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s an emerging field to display China’s global role, provide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study China’s self-position in global relations, China’s diplomacy in exercising its soft power,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invention of China’s cultural/national identity in post-Mao China. Using the 2000 Shanghai Biennale and the Chinese pavilion at the 54th Venice Biennale as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the fluid construct of Chineseness is successfully promoted and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