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中国文化史作为专门史研究自上世纪开始之时面临着双重的压力,即受到学科科学性的置疑和传统地位的失落。要使文化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发展,必须要承认其学科的科学性,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为此对文化史的反思与建构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新的哲学思考或许是化解双重压力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三部散文集可以看作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乡土的回归。从“还乡”的角度考察沈从文的乡土散文,可以发现,浓郁的乡土情感是其还乡的深切动机,挚爱与伤感交织是其还乡的复杂心态,基层人物命运的抒写是其还乡的独特视角,温婉的批判则是其还乡中的思考与希冀。  相似文献   
13.
美在生活中,是一种美学视界.美学的发展即呈现出这种视界的变化,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对美的认识视界有不同的基点.西方古典美学强调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理性,强调外在、对抗.现代美学强调立身于其中的非理性,强调内在、协合.现代美学作为一次视界革命极大地拓宽了美学的边界. 两种美学视界的合理性视野,都给了我们生活在美中的启示,那就是以二者协合的眼光审美地去看待生活,美无处不在.以这种审美境界和审美态度,做一个人性完善、人格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沿着历史的线索回顾了中国美学在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所走过的五个时期,展现了中国美学由古典美学向近现代美学转变并逐渐建立美学近现代体系的历程,从中总结了中国美学的几个特点。本文对当前中国美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中国美学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族学及新史学对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与图像叙事(icon narrative)的研究方法在原始文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专家学者从民族学角度,对传世的、新发现的出土实物与图像材料,诸如原始人所创作的岩画、制作的彩陶等文化符号进行了考察,发现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符号是一种叙事方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用意象的手法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历史.同时,这些文化符号历经数千年的演进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独具特色的意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审美是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基础之上的审美,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与沟通。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自然生态美使人与自然在各自的生命自由展开的过程中互动运作,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价值创造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价值客体或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价值创造从价值客体的创造来看是主体客体化,从价值的创造来看是客体主体化过程中主体本质力量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过程既是创造企业审美文化和企业审美文化价值过程,也是企业和企业成员价值创造过程,是企业价值和企业员工价值的确证,这是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的本质。创造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就是在遵循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企业的精神价值、形象价值以及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伞的国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许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政治观念和审美价值。伞的物态之美具体表现为材质美、图案美、装饰美、伞舞之美;伞在民俗事象中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它是中华民族性格中含蓄美的体现;伞被作为礼物赠送时,表达了不惧风雨、情谊长存的含义;伞在古代隐秘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体现为对天神的敬畏、宗教意识,同时它还是崇福避邪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图式概念出发,分析个体审美发展教育是将心理学与美育相结合的一次理论尝试,对个体审美发展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作用.这种启示作用表现为个体审美发展教育应考虑的因素;个体审美发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个体审美发展教育应采取的方法;以及个体审美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常新  赵伯飞 《南都学坛》2010,30(1):29-33
现代化是在全球范围的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是生存方式或生存模式的转变或重塑。随之而来的诸如时间体验、意义失落、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的破坏等现代性问题逐渐凸显。对于如何解决现代性问题,人们提供了各种方案,其一就是对传统的"回归"。运用诠释与转换方法对《管子》的"天命"思想、"仁学"思想、消费思想及"与天下同利"的思想进行发掘,可为当前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人文方面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