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69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32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387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785篇
社会学   81篇
统计学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5,26(5):12-16
张兵先生是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学者。他勤奋、刻苦,著作等身,在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涉足的研究领域很宽,话本、小说与文化和武侠小说是其心力倾注的三个方面。他第一次提出的“准话本”概念和小说是一种文化的界定曾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92.
公民人格是解读公民社会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深层判据,它植根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存在,孕生于公民伦理的精神价值.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决定了传统人格走向公民人格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塑造,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诉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转型充满对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等理性精神形态的希冀与期待.  相似文献   
93.
产业聚集理论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光  周伟林 《江淮论坛》2005,50(6):5-10
产业聚集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流。本文通过对产业聚集的形成原因、机理及理论进展进行梳理,分别从外部经济理论、产业区位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五个方面,对其理论发展及演变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4.
本文指出海南省体育课程资源在新课标下的现状,并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税费改革进程的推进,现行县乡财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县乡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政府级次过多、转移支付不够规范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地区县乡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应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适当精简或虚化乡镇政府级次,并配以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  相似文献   
96.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文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7.
文学语用学翻译思想强调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美学层面等的动态性和理性的语言使用,它更能透视文学翻译中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文学语用学思维在翻译建构中的解释体现了翻译研究从规约性向描写性,再到理性交往解释的语用学转向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
人和动物有共同的属性,但人的生存和动物的生存不一样,人类有"希望",动物没有"希望"。劳动是生存的手段,人的根本属性应根据劳动的目的来定义。关于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的人性分析与唯物史观内在一致。人性是习得的,并且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99.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学术界对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看法分歧甚大,有人批判其为“反人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平等”是人与万物在“生命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因此,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道主义,所以,它不是“反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对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100.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活用为“致使性”及物动词的一种文言语法形式,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而“双宾语”是一个谓语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一种句式,属于句型结构的范畴。南开大学教材《古代汉语读本》早已打出了“为动双宾语结构”的旗号,而应用更为普遍的“使动双宾语结构”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