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86篇
  免费   1440篇
  国内免费   309篇
管理学   1979篇
劳动科学   93篇
民族学   1133篇
人才学   45篇
人口学   667篇
丛书文集   10486篇
理论方法论   1854篇
综合类   21066篇
社会学   1761篇
统计学   235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621篇
  2020年   494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515篇
  2017年   844篇
  2016年   619篇
  2015年   1152篇
  2014年   1429篇
  2013年   1957篇
  2012年   2232篇
  2011年   2871篇
  2010年   3032篇
  2009年   3139篇
  2008年   2988篇
  2007年   3245篇
  2006年   3256篇
  2005年   2689篇
  2004年   1581篇
  2003年   1272篇
  2002年   1622篇
  2001年   1339篇
  2000年   818篇
  1999年   572篇
  1998年   325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247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作为Bel Canto声乐体系的萌芽期,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声乐艺术在宗教与世俗二元文化的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宗教文化中的声乐现象以服务宗教仪式为宗旨,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中心,围绕对圣咏的修饰和扩展,逐步体现着作品体裁、表演形式以及歌唱技术的全面复杂化趋势。而世俗文化中的声乐现象在充分展示世俗文化特征的同时,又无法避免地接受强大宗教文化的浸染。二者在对立与并存中共同推动着Bel Canto声乐艺术的系统化构建,为Bel Canto声乐体系的主体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相似文献   
22.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美国亚利桑那州经济遭遇严重衰退,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压力。1992年,亚利桑那州实施了产业集群战略,成功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复苏和转型,并使其成为之后十余年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通过对亚利桑那州产业集群战略的制定、调整和集群发展特征的深入分析发现,亚利桑那州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科学的战略设计和以"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企业网络组织"为双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只扮演着"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这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24.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是酸压改造效果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认为,在储层岩石矿物成分中易溶物的含量及分布方式决定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大小,易溶蚀物的含量越多,岩石溶蚀速率越快。室内测试了不同溶蚀速率下的灰岩和白云岩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了岩石溶蚀速率、易溶蚀物含量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对酸压工艺设计方案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溶蚀速率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增加倍比存在抛物线关系,易溶蚀物占30%40% 时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25.
贺建风  李宏煜 《统计研究》2021,38(4):131-144
数字经济时代,社交网络作为数字化平台经济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的商业应用价值巨大,但由于其网络规模空前庞大,传统的网络分析方法 因计算成本过高而不再适用。而通过网络抽样算法获取样本网络,再推断整体网络,可节约计算资源, 因此抽样算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社交网络分析结论的准确性。现有社交网络抽样算法存在忽略网络内部拓扑结构、容易陷入局部网络、抽样效率过低等缺陷。为了弥补现有社交网络抽样算法的缺陷,本文结合大数据社交网络的社区特征,提出了一种聚类随机游走抽样算法。该方法首先使用社区聚类算法将原始网络节点进行社区划分,得到多个社区网络,然后分别对每个社区进行随机游走抽样获取样本网 络。数值模拟和案例应用的结果均表明,聚类随机游走抽样算法克服了传统网络抽样算法的缺点,能够在降低网络规模的同时较好地保留原始网络的结构特征。此外,该抽样算法还可以并行运算,有效提升抽样效率,对于大数据背景下大规模社交网络的抽样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Economic theory establishes that pension privatization weakens the link between old and young and so reduces the incentive to invest in public education in an economy with lower return rate of capital than growth rate of wage.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link change are few.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ension privatization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ubsidy to individual accounts on public education spending in a three-period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 And then, we take contemporary pension reforms in a number of Chinese provinces as offering natural experiment conditions.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framework and 282 municipal districts panel data over years 1998–2009, we test the pension-education theoretical link change. Both ou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confirm that pension privatization is adversely associated with local public spending on education in China. Private pension subsidies, moreover, magnify this effect. Our study supports the theoretical assertion and selective empirical findings of a negative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 of pension privatization.  相似文献   
27.
为深入认知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间的传导机制,在阐述结构突变理论,揭示数据生成过程运行轨迹的基础上,选用2004年1月至2012年8月的月度数据,以货币增速剪刀差和上证综合指数为考察指标,利用滤波图分析、外生性与BLS内生性结构突变单位根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两者关系。表明货币增速剪刀差序列服从平稳过程,上证指数序列为含有在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发生结构突变的平稳过程。上证指数与货币增速剪刀差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8.
研究表明,德行领导作为家长式领导的核心维度,对员工行为有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忽视了员工工作状态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以员工工作繁荣为中介,探讨德行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从社会认同的情感视角出发,考察了情感承诺在上述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德行领导对员工工作繁荣与创新行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工作繁荣对其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工作繁荣在德行领导与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情感承诺调节了德行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情感承诺越高,德行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29.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反馈,研究分析发现,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发展不平衡。我们认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从师德教育、教学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体育教学自修与改革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等方面下手,使学生的能力在四学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有序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达到最佳培养效果。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0.
Popular commentators o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often interpret the increase in heterosexual couples living together without marrying as reduced willingness to create and honour life‐long partnerships.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amples of 20–29 year olds living in an urban area of Scotland finds little support for the postulated link between growing cohabitation and a weakened sense of commitment to long‐term arrangements. Most of the cohabiting couples strongly stressed their ‘commitment’. Socially acceptable vocabularies of motive undoubtedly influenced answers but interviews helped to explore deeper meanings. Many respondents’ views we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predictions of a weakening sense of any added value of marriage. At the same time, some respondents continued to stress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consistent with research interpreting cohabitation as a ‘try and see’ strategy part‐way to the perceived full commitment of marriage. The notion that ‘marriage is better for children’ continued to have support among respondents. While, on average, cohabiting couples had lower incomes and poorer employment situations than married couples, only very extreme adverse circumstances were presented as making marriage ‘too risky’. Pregnancy‐provoked cohabitation was not always in this category. Cohabitation was maintained because marriage would ‘make no difference’ or because they ‘had not yet got round to’ marriage. Most respondents were more wary of attempting to schedule or plan in their personal life than in other domains and cohabitees’ attitudes to partnership, including their generally ‘committed’ approach, do not explain the known greater vulnerability of this group to dis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