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58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朱翠微  王福生 《学术研究》2012,(9):13-18,159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其最富创见和最重要的政治学说,也是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就康德自身来说,其理论建构中既不存在所谓思想的转变,即从早期强制性的"世界共和国"到晚期"自愿的国家联盟"的转变,也不应因为"自愿的国家联盟"在现实事务中缺乏有效性就说它违背了康德自身的原则。实际上,康德是一贯的和真诚的,"世界共和国"与"自愿的国家联盟"的复杂关系的实质是道德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康德是以历史的目的论理解来解决这一难题的,虽然其历史主义的解决方案并未贯彻到底,其自身却不失为一条颇具启发性的理论思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22.
左璜  黄甫全 《学术研究》2012,(2):50-58,159
网络化行动研究充分关照社会性世界中人的网络化生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认识活动,既涵指一种融"虚拟"和"实在"为一体的生存实践——网络化行动,又关涉对网络化生活的自觉反思——网络化行动的研究,同时还指涉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工具的思维创造——网络化的行动研究。它以人为本,追求实现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借助技术的社会化,满足多元的文化欲求。网络化行动研究蕴含着文化知识论基础,以承认地方性知识为前提,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追求实用主义真理观。传统的东方伦理温情文化,为网络化行动研究引入东方及我国并获得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沃土。  相似文献   
23.
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竞争的变化是: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和全球竞争;从单一竞争到复合竞争;从孤立的企业竞争到国家参与、协调和管理企业竞争;从无规则竞争到规则竞争。竞争法也在域外效力、价值与功能定位、实施原则、规制对象等方面发生了相应变化。为此,中国应当在适用范围、价值与功能定位、实施原则、规制对象等方面对竞争法进行重构,以适应竞争全球化和竞争法变迁的挑战。  相似文献   
24.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如指控范围窄于《公约》要求;平等、公开、公正原则不能全面体现;无罪推定原则没有真正确立;刑事审判中对被告人权利最低限度的保障达不到以及一事不再理原则没有真正确立等。同时,根据各国加入《公约》时对公正审判程序的保留情况,分析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加入《公约》前对公正审判程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5.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26.
随着“一国两制”在港澳特区的成功实践,两地呈现出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两地人权保障充分、人权状况优良.回归以来,港澳特区在“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治理模式下,确立了“特区宪政”的政治架构,并形成了建基于此之上的人权保障机制.港澳特区为保障人权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形成了符合各自区情、各具特色的人权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27.
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被迫确立了国联外交解决中日问题的决策,并对其保持相当程度的信任。但国民政府并未单纯依靠国联,而是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即在不失国联同情的前提下,同时展开直接交涉与武力抵抗;塘沽协定后,又将国联外交转换为大国外交和推进国联的对华经济技术援助。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中。  相似文献   
28.
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辩证思维发展的途程中,和谐思维是源于中华深厚和合传统的一种辩证思维形态。与西方传统相比,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显现了鲜明的东方智慧特征,产生了持久和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谐思维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伟大实践中日益发挥出主导性的作用,因而被提到了理论的前台。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繁杂的任务,但最关重要的是塑造能够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的和谐主体,而和谐主体又重在培植和谐的心理,发扬和谐的精神,确立和谐的思维。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根本的变革,不从心理底层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值对立思维方式的潜在影响,不重建切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而深入研究适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期刊发的笔谈是由左亚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思维方式研究》(07BZX011)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左亚文的《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异同关系再析》着重从致思取向、基本理论、价值原则、视域覆盖以及方法论原则等方面对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的异同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和论析,阐明了二者作为辩证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贯通的性质,证明了人类辩证思维方法的多维性、多样性与本体性、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夏建国的《论和谐思维方式的实践价值》则从生活实践的观点出发,提出和谐思维对于人们实践活动的调控、牵引、制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用和谐的视角观察对象、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的尺度评判工作,并结合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韩美群的《和谐思维的本体诠释》从世界观的高度,阐释了"和谐"的本体意蕴,探析了和谐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贡献,揭明了和谐思维赖以成立的本体论根据。  相似文献   
29.
本文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及其对20 世纪初中国戏曲变革的影响。指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在样式、题材、人物、情节与冲突、语言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历史走向,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实践经验和创作教训。他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成就一道,构成了梁启超这座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 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0.
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迅速推广的背景下,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效果进行经济性评价很有必要。本文以湘钢集团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为例,详细介绍了预算管理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期对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另外,警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并非万能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