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分析指出了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不持续、更新少、共享难、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课程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质量要以学生满意为最终标准,对于目前开展的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有顶层设计,要做到网络课程的真正共享,需要从政策层面规范各学科或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可以以网络课程完成的科目和学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内自由选修网络课程,学分不受地域和学校限制,跨校选修,全国认可;为此网络课程应给与学生自主空间,具有学习过程网络监控、课程考核和学分认证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送钻方式的不足及钻井过程复杂、数学模型难建立等特点,在简要分析交流变频自动送钻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影响送钻的各因素之间关系后,提出将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与交流变频恒钻压自动送钻相结合。通过对钻压趋势的判断,采用参数自调整模糊PI 控制,实现对送钻电机转速的控制。该算法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可通过自学习实时修正控制参数。试验表明:控制效果良好,在保证恒钻压的基础上,可实现稳速送钻,提高了系统调节的快速性、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精度高,现场应用证实此算法控制效果优越,可实现送钻稳态精度在±0.5 t 之内,而且送钻更加平稳,控制算法亦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健康不平等现象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即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以往研究主要通过追踪数据来检验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机制,并从侧面比较了这两种理论的解释力。本研究强调健康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再生产,而社会流动是降低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因而,本研究假设,是否发生社会流动对于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向(下向)流动能够促进(降低)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降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梯度。分析发现,社会流动(方向和距离)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但只有长距离的社会流动才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或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在当前中国背景下,社会因果论的解释力强于健康选择论。社会流动在健康不平等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混合作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甫勤 《中国人口科学》2012,(5):95-103,112
上海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型还是"橄榄"型,在上海社会分层研究中仍有争议,而对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更是缺乏关注。文章依据公共权力、产权和市场能力3个维度将上海城市居民划分为6个社会阶层,并根据2008年"上海市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上海城市居民的阶层结构仍然具有典型的"金字塔"型特征,距离"橄榄"型社会结构仍有较大差距。文章通过对不同年代代际流动表的分析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父辈阶层地位和子辈阶层地位之间的关联度逐渐增强,并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边界,非技术工人和农业劳动者阶层跨越边界实现上向社会流动的难度较大,这一现象可能会给上海城市居民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和2006年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知青和非知青在阶层分化、收入分配以及生活幸福感等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知青和非知青在阶层分化和收入分配均没有显著影响,但知青比非知青的生活幸福感程度要低;另外,在知青群体内部,返城时间是他们的阶层分化和生活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知青和非知青生活幸福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甫勤 《社会》2011,31(3):155-183
本文从自利理论和归因理论出发,以2006年8月-2007年1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居民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城市居民对主要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感到明显不公平。阶层地位是否具有优势对居民分配公平感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则与分配公平感明显相关。具有优势经济地位的群体既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又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偏好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归因偏好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比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加显著: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个人绩效因素(内因),其分配公平感就越强;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权力、政策因素(外因),其分配不公平感就越强。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要面对大多数学生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创新教育模式,丛须建立创新教育基地,建立阶梯式创新实验题库,提高创新实践活动主体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从而推动大面积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安徽省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内居民就医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安徽省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地区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就诊居民进行调查。在纳入分析的 513 名调查对象中, 16.8%的居民听说过双向转诊;78.4%的居民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机构;82.8%的居民选择该医院的原因是离家或单位近。进一步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年龄、月收入、健康状况、对基层医疗机构信任水平、认为双向转诊是否有必要是影响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需要优化转诊程序,引导居民有序就医;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倾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合理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布局。  相似文献   
9.
王甫勤  时怡雯 《社会》2014,34(1):175-195
家庭背景通过子女教育实现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以往国内研究认为,这种代际传递主要通过教育分流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机制得以实现。本文根据威斯康星教育获得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入大学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大学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研究采用2010年“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少年时具有大学教育期望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而个人大学教育期望的产生又主要同家庭背景和父母期望有关。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较高,并激发了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同时,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维持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期望。因而,整个代际传递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学的期望也越高,这种期望最终会转化为大学教育获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Logan  John R.  Bian  Fuqin 《Sociological Forum》2003,18(1):85-101
Financial transfers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non-coresident adult children are studied with survey data from nine Chinese cities in 1987. The predominant flow is from children to parents, and money from children accounts for nearly a third of these parents' incomes. Parents' receipt of assistance i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parents' needs, is more likely directed to widowed mothers, and less likely to widowed fathers. Parents with more nonresident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than to give help. Living with a child does not alter the odds of giving or receiving, but it reduces the amount given or recei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