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5篇 |
综合类 | 59篇 |
社会学 | 9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历程,认为按现行高等教育统计口径,对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统计比实际偏低,正视庞大的参加自学考试的群体,用较科学的统计口径进行计算,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至少非常接近15%了。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候,也应注重高等教育的精英性,适当控制精英型大学的规模,尽力维持精英型大学的水准。在大学评估中应多采用人均指标而不仅看总体实力,对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应有不同的要求,使精英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84-89
漫长的科举历史形成了一批专门术语和相关词汇,大体可分为科目名称、科第名位、贡院规制、考试内容、科第习俗等几大类。这些古代科举术语和词汇构成了“科举学”这一庞大而专门的概念体系的主体,使“科举学”具有自身特定的话语系统和学术规范。它让研究者有稳定的范式可循,并支撑着“科举学”的学科构架,使“科举学”这一内涵广博的专学得以逐步形成和确立。 相似文献
83.
刘海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5)
唐代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其文化教育所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性质。本文试图概述唐代文化教育的对外开放和交流状况,分析实行对外开放的文教政策之原因,探讨这种开放性与形成文化高峰的关系,并论述唐代的开放对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开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4.
传统文化与中国大学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有不少影响。本文从近代以来大学教育的改革入手,论述了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大学在学习外国、招考方式、办学体制等几方面的特色,指明了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大学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85.
刘海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4)
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质是产学研合作,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线性、封闭的低层次合作,国家创新体系是有效促进知识产生、流通和使用的非线性开放的网络系统,更强调创新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86.
87.
针对高中学业考试管理办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做细致探讨,明确高中学业的考试目的,严抓考试纪律,做好考前准备工作,严格要求考试中的纪律,及时对考试结果做出总结,完善高中学业考试的管理,保证学生们顺利进行高中结业考试. 相似文献
88.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4):69-77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件,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尽管科举制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它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是中国不应忽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9.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5-12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0.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3-6
在科举时代,科举成为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科举对今天的教育制度仍有消极和积极的影响.由于科举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因而,"科举学"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门专学.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科举对现代教育及教育价值的影响;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科举与高考的比较与借鉴;科举与自学考试的比较与借鉴."科举学"研究对现代考试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