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河北省威县土布纺织历史渊源深厚,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威县土布纺织以图案纹饰形态为载体,以独特的挑经通纬工艺,表现了土布纺织的吉祥寓意之美和希冀驱邪挡灾的民俗观念。近几年威县通过建立技艺传习所、复原原生态技艺以及研习交流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路,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文旅融合、创新产品设计、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搭建共融平台等途径,有助于构建威县土布纺织传承发展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2.
家族势力在农村社会体制中的渗透,造成了集体对农村实行全面调控的体制逐渐丧失其权威和能力.发展下去,农村社会的秩序必然遭到其破坏,从而难以有效地集中分散使用的社会资源,农村社会就会整个失去其全面的意义.本文对农村家族势力存在的前提条件、家族势力的形式以及家族势力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抑制家族势力对我国农村稳定影响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这是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对共产党根据地仅有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采访活动。这次中外记者团从申请、批准到成行颇费了一番周折,最终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极不情愿地组织了这次采访活动。“这是国民党将近五年来禁止中外新闻界访问解放区的第一次突破,是在记者招待会和其他场合经过几个月的舌战和斗争之后,蒋介石才被迫同意的。”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在哲学层面上赋予实事求是以丰富内涵。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 ,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把实事求是凝炼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法论原则 ,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四行诗是诞生在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诗体裁,在13世纪形成了严谨的格律和固定的格式.在意失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使得十四行诗成为一种跨域传播的世界性诗体.十四行诗于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经过新诗运动先驱们在新诗创格运动中的创作实践,十四行诗演变出多种中国式变体.中国十四行诗延展了新诗的诗行结构,拓宽了新诗的用字规范,丰富了新诗的音韵模式,为建构中国新诗体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十四行诗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般认为,这一诗体源于意大利,后来传到法、德、英等国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从形式到格律,西方十四行诗都与中国律诗有相似之处.从时代来看,中国律诗盛于公元8世纪左右,而最早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出现于13世纪.公元8世纪至13世纪正值连接中国与西欧的阿拉伯帝国时期,当时的西欧文化远比近东文化落后.在近东的希腊诗歌和古代阿拉伯诗歌中迄今未找到十四行诗,而中国律诗当中却有大量的十四行之作.如果西方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真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前者很有可能源自后者,而完成这一文化传递的使者很可能就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18.
多恩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倡导者,其大量诗作都反映了他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挣扎.本文通过分析他的这些作品,透视当时的英国社会新旧交替、变化频仍的复杂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
英国玄学诗是学问诗,与传统诗歌相比,它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它不为求一统的韵律而囿于传统,口语化的语言使得非戏剧诗歌富于戏剧性,惊人的意象制造出一种新颖的和谐,世俗与神圣在爱情主题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多恩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倡导者,其大量诗作都反映了他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挣扎。本文通过分析他的这些作品,透视当时的英国社会新旧交替、变化频仍的复杂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