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0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59篇 |
理论方法论 | 39篇 |
综合类 | 125篇 |
社会学 | 23篇 |
统计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92.
21世纪是世界文化大交流、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是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这又是一个知识经济、高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种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产生很多交叉... 相似文献
93.
在梁祝传说的形成、流传与变异、演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核心的、稳定的“母题”,诸如女扮男装、爱情受阻、殉情化蝶……这些故事情节在目前通行的各种版本的梁祝文本和表演形式中,大都存在着.从母题学的角度对“梁祝”文艺展开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可以研究“梁祝”在生成、演化和变异的过程中,容纳、形成了哪些作为最小的叙事单元、持续存在的“母题”;另一方面能够探讨“梁祝”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和文化娱乐样式的“母题”,如何穿越时空和文艺样式的壁垒,最终形成洋洋大观的梁祝文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两条路径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梳理出“梁祝”经典化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94.
王碧波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Z1):364-36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就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它们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5.
96.
忧患意识是新加坡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新加坡社会发展和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延续的精神支撑,是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的内在依据。新加坡依赖性的经济导致经济风险加大,人民行动党对此深表担忧,经济衰退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合法性有很大冲击,人民行动党采取积极措施沉着应对。人民行动党执政以来,在新加坡的政治系统内始终存在着威权与民主的博弈。西方民主对威权体制提出了挑战,同时,新一代民众对政治民主的诉求越来越高,人民行动党通过扩大民众政治参与逐步放权于民。新加坡国内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并且国内优秀的年轻人对政治态度冷漠。新加坡实行海外人才引进策略,提供优厚的条件笼络世界优秀人才。新加坡社会生态错综复杂,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语言以及多元文化,是一个极易分裂的社会。人民行动党抱定忧患意识,小心翼翼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得新加坡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行动党也得以持续执政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97.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践性很强,在软件安装和常用维护工具软件使用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演练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机还是学生机,软件系统都被彻底地破坏,严重影响教学环境的正常运转,也大大缩短了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寿命。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实训操作中引入了虚拟机软件技术。 相似文献
98.
夕颜死因历来是《源氏物语》研究者们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本文从内在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多方面对这一话题予以探究,进而指出夕颜死因与平安时代重视女性出身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而某种程度可以说夕颜低微的出身才是夕颜之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9.
张义忱同志针对我们的《“安刘必勃’辨》写了《〈“安刘必勃”辨〉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刘邦临终的遗言是可靠的;二、周勃“重厚”的品质是无可指责的,从而论证了“安刘必勃”的必然性。我们进一步查核史料,觉得有必要“再辨”,以引深讨论。首先,我们提出“安刘未必非勃”的观点,是从对刘邦去世前后的政治形势分析而来的。一般地讲,刘邦安排后事,亦当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