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32.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工作已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计算机统计工作已成为现实.这类统计与手工统计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它不仅具有统计速度快、工作效率高、计算准确、精度高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涉及环节多、安全隐患大、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组织工作难度更大等实际情况.本文结合我们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体会,供使用中注意.  相似文献   
33.
回归自然何以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近代科学观念的冲击,传统自然观渐趋动摇,对中西自然观念及其现实影响的反思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使命。以这些反思为基础,许多哲学家讨论了回归自然的可能性,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重建回归自然的道路。这些思考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4.
华北食文化     
华北地区民风俭朴,饮食不尚奢华,讲求的是实惠;食风庄重、大方,素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的评语。多数城乡一日三餐,面食为主,小麦与杂粮间吃,偶有大米;馒头、烙饼、面条、饺子、窝窝头、玉米粥等是其常餐。这里的面食卓有创造。日本汉学家早有“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华北,华北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的美誉。这里不仅有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儿面“四大名面”;  相似文献   
35.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时期很具特色的群体存在.传统文人的入世与超脱、传统道德与现代境遇、文人气质与世俗生活等看似对峙的文化品质在其身上混杂交融,并使他们成为复杂而模糊的图影.本文通过对谴责小说作家文化身份、文化思想以及文化行为等三个方面的论述,较为深入地阐释了这个群体复杂而又独特的文化品格特征.  相似文献   
36.
贡华南 《社会科学》2012,(1):124-130
在《老子》中,道路只有两条:道与盗。无心或有意偏离道者,必将归于盗。道超越了仁义智勇等人道价值,在其主导之下,仁义智勇都获得新的规定。修道者以爱而不用、守身勿失的一贯姿态立于世。盗以以己加于物、取物归于己为其基本精神结构,以"径"、"利"为具体内涵,以走出自身而迷失自身为常态。道不弃盗,扭转盗之精神方向,即可由盗返归于道。  相似文献   
37.
购物中心核心竞争力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8.
金岳霖以《易》之"象"为基础,并按照西方现代知识论的方式将之裂变为等级有别的两个序列:"象"与"相"。在降低了象(像)的本质性的同时,金岳霖试图以"相"来填补"象"之堕落所带来的普遍性的缺失。不过,在金氏哲学中,"相"与"象"一样是具有实质性的存在。金岳霖所赋予"相"的崭新含义实际上已经使其"象化"了。在此意义上,金岳霖既回应了西方哲学的挑战,也因应之使《易》"象"获得了新的境界形态。  相似文献   
39.
将不同的 0 .2 %阿维虫清Ec ,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为 10 0 0倍、2 0 0 0倍、30 0 0倍和 4 0 0 0倍药剂进行防治实验 ,经 14d后观察结果表明 :防效分别高达为 99.4 4 %、99.2 7%、99.5 3%和 92 .2 9%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新型杀螨剂  相似文献   
40.
柏拉图以“光”隐喻建立其“理念论”,强调通过引导“灵魂”从“可感世界”转向“可理知世界”而探获“真理”,但却凸显人类价值追求与教育目标的超验性,蕴含走向教育规训的风险。究其根源,超验目标预设个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身心分离状态,即将“身体”所获的感性认识视为须背离之物,从而将个体异化为游离于认识发生场域之外的“旁观者”。马克思以“普照之光”隐喻入手,通过剖析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关系重构教育认识的本质,颠覆了柏拉图的“彼岸真理”的理性教化方式,重构教育中个体存在与认识的发生规律。马克思认为,个体并非置身世界外的“旁观者”,而是在世界中的“实践者”。人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人是物质、精神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为增强教育认识的实践性,他强调“教劳结合”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