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京派海派小说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京派与海派同时嵌入三十年代文学的大格局中,你会猛地获得一种历史的“全景”感。在当时的左翼文学、右翼文学之间,本来就有一条宽阔地带,其间活跃着的大半是民主性的文学流派,如果无视它们的存在,便很难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质。京派、海派文学的一部分价值盖源于此。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发展并不完善,我主张对它取一种宽容态度。如果不承认那么多压抑了自己的流派意识,未曾结社的文学集团,显然对于探索现代文学思潮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对于认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十分不利。所谓京派小说家,当指其时在中国北方环绕《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聚集起来的作者们,包括沈从文、凌淑华、废名、芦焚、林徽因、肖乾等。我认为一九四七年六月复刊的《文学杂志》标志着京派的 相似文献
13.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福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7-14
一、救火、消防水龙及其他 追溯现代上海这个城市的发生,伊然已成为热点。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去,晚清小说首当其冲会被摄入视野。单是所谓“四大谴责小说”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三种,关于早期上海的描写,逛外滩,看跑马,吃大餐,打弹子,听戏园,林林总总就有不少。还有狎邪小说,以苏州、上 相似文献
14.
15.
洋泾浜文化·吴越文化·新兴文化──海派文学的文化背景研究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海派小说与上海文化的关联,我已经写过一篇《从四马路到大马路:文化消费的变迁》,是侧重于“史”的线索的 ̄①。最终还是要回到海派文化的“注质”上去。不过我取的是文学──文... 相似文献
16.
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刊媒体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催生剂,而具有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总是经由报刊进入读书市场的.先锋性的同人海派杂志有助于推动新潮,但如不与"流行"结合便难以为继.海派画报的市民文学化以及海派文学杂志的画报化,是海派报刊兼顾通俗流行与品位的行销策略.与海派文化具有同构性的上海小报,其文学以饮食男女为基本主题,在趋新趋美、实用实利、琐屑媚俗之下,也不动声色地给市民们带来新的观念,一定程度增进着都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18.
吴福辉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5,(4)
TheShanghaiSchooloffictionemergedfromrusticitytobecomeasignifi-canturbangenre.SeveralyearsagoinanattempttodefinetheShanghaiSchool(HaiPai),Iwrotetwoartic1es,"ARedesignationofHaiPaiLiterature"and"AnAnato,nyoftheConflictbetweentheShanghaiandBeijingSchools."lTheShanghaiSchoolwasdelineatedfromtheolderliteratureoftheMandarinDuckandButterflySchool(Yuanyang-hudiepai)asadistinctschoolwithintheNewLiteratureofthel93osandl94Os,eventhoughthetwoareindissolublylinked.TheShanghaiSchoolwasnotanorga… 相似文献
19.
吴福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8
本文为作者半生学术经历的自述.包括"自学"给他带来的"杂"和"正统",及日后经回炉获得的反叛.他敏感于现代市民性_、乡土性之间的文化失衡.所做京派、海派和都市文学研究,使学术与个人生命经验融合无间了.京海冲突是对现代中国文化和自己的双重认知.虽深感1950年代学人的局限,却很难忘怀前有光亮诱引,后有"过客"声音的催促. 相似文献
20.
“地方籍”作家不一定都是“地域性”特别强烈的作家,而且,并不是任何乡土性、民族性强烈者,都能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作家,还要看是否具备与世界相通的文学精神。中国现代极富地域性的作家中,出自沿海一带较发达农业地区的少,而从偏僻的乡土所谓“边地”走来的却相当多。这造成一种“五四传统”,即在批判封建性的落后、愚昧当中更接近中国的本相。包括由乡土加深了解中国都市的特色;由地方文化的不平衡性,更好领会现代中国的复杂性;由边地民间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体察到中国文学在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总是具有一种不断“寻根”的倾向。我们不妨将地域性作家的“寻根”看作是一种文化态度。但凡具备“大文化叙事”品格的作品,就可能成为“经典”。这种经典文学从“地域”出发,最终是应超越“地域”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