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屈指算来,我与<学习与探索>杂志的学术交往已有整整20年了.记得那是1989年春夏之交,我正在撰写<现代文艺社会学>一书,当时我边写边把部分章节整理成文,寄给一些刊物发表,那次是将<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一文寄给以往素无联系的<学习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2.
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传统的悖论 大凡事物发展往往逃不脱这样一个悖论:一个事物当它尚未广泛流传时,还不足以成为“传统”,只是在它得到广泛流传后,才被人们视为“传统”;然而一旦事物得到广泛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又面临着蜕变,即将……  相似文献   
133.
与平远先生的情谊真可谓“以文会友”,具体地说,是“以文艺社会学而会友”。大概是1998年的光景,忽然收到平远先生一信,告知他正在做一个文艺社会学的课题,希望得到我的《现代文艺社会学》一书,此书在书店里已经脱销。其时我虽与他素昧平生,但同道之谊,自然亲近,随即应命将书奉  相似文献   
134.
主持人话语     
本专题特约主持人: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姚文放教授 主持人话语:文学研究圈内"狼来了!"的叫声已经有了好几个年头了,记得最早是德里达的一句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时代将不复存在."此话经过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J.希利斯·米勒教授有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加以转述和阐发,引发了圈内的某种恐慌情绪,似乎值此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真的就要消亡了.  相似文献   
135.
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姚文放虽然就思维水平而言,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存在着抽象思辨不足、逻辑论理不力的欠缺,但是对此又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戏剧美学的思维方式仍然不乏思辨的成分、逻辑的因素,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出较强的思辨色彩和逻辑力...  相似文献   
136.
关于文化批判姚文放(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扬州225002)一现在有迹象表明,“文化批判”已经成为人文知识分子介入当代文化的一种思想利器,但是由于“批判”概念长期以来在中国片面化、狭隘化、极端化的使用,这一提法可能造成某种误解,甚至显得逆耳和刺目...  相似文献   
137.
1997年,"审美文化学"作为新的学科方向第一次被正式列入了学科体制,但至今尚缺少"审美文化学原理"或"审美文化学概论"一类的一般理论著作对其加以界定和论证,这一情况显然不利于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当今全球化浪潮、跨国资本、消费经济、金融风暴的激荡,使审美文化学研究处于一个崭新的语境,也使这一学科方向形成了新的研究视野,即放眼审美文化历史进程,倾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守持文化批判立场,阐扬审美文化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8.
蔡元培大力提倡教育,其中又特别重视超轶政治之教育,而最为推崇美育,认为欲从现象世界到达于实体世界,不可不用美育。蔡元培关于两个世界之说来自康德,康德学说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很大的一块地盘,最终走向了目的论,走向了宗教神秘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蔡元培与康德存在着重大分歧。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既有对于康德的接受,又有对于康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9.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140.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深入探讨文学传统问题,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演进的,主要有东汉的王充,齐梁的刘勰,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明中叶的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清初的叶燮等,他们有如五个关节点,支撑和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总体过程,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超越古今之辨、新旧之争,以人心为本,充分肯定人心对于文学发展之根本作用的心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