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莫言的乡土小说将幽默与讽刺、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相融,其荒诞折射了现实,使现实包蕴在荒诞、真假、虚实当中,将对现实的反映提高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它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所具有的荒诞、无意义和混乱。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莫言为我们创造并展现了一个另类的充满苦难的乡土文学世界,同时,幽默的叙事与沉重的悲剧内容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叙事张力,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2.
与其南辕北辙,何若从身边做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果关系,因而包括张光芒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由"道德形而上主义"这一命名所显现的建构方向是完全合理的.姚新勇则认为张光芒的理论阐释从立论之始就走上了逻辑混乱的不归之路,包括对"启蒙"概念的含混移位、对不同范畴理论资源的严重混用等,甚至可以说,张光芒所"抽象"称赞的"反启蒙文学"不仅不纯粹,而且恰恰是"暴力实用主义".罗宗宇指出,张宝明的质疑文章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而陈晓明从后现代立场出发的质疑则放弃了人文关怀,只有张光芒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的既不乏历史理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可能.刘士林则从如何拯救学术本身的角度入手,指出论争各方都存在着缺乏规则和语境的"乱说"问题,他们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这种不同观念、经验之间的混战在逻辑上的合法性,然后才能保证以下的言说与结论本身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3.
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化,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生存方式,引起了人们多方的讨论,但是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人就网络和少数民族文学的  相似文献   
24.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当下重要的社会思潮,也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对电影<红河谷>的具体个案分析,探讨分析当下全球化境遇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西方两个层次的民族意识在叙事中的表现,尝试揭示在历史、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中,中国民族言说多层混淆的矛盾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多族群文化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 90年代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主流知青文学的知青叙述 ,这将是本文的分析对象。全文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重点讨论蒋韵、林白、李锐等 90年代前半期的知青题材写作 ,考察的焦点是他们共有的独特的时间意识 ;第二节主要围绕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展开 ,我们将看到此部作品对中国文化精神结构的革新性意义  相似文献   
26.
薛涌先生为他的新作《学而时习之》所作的长篇序言,分别由《社会学家茶座》、《南方周末》刊出。由薛文我们得知,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人,或说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精神资源一直都是有问题的,诸如什么“民本”思想啦、什么“家国天下”之情怀啦、什么鲁迅的《阿Q正传》与国民性改造啦,其实统统都不脱韩非子的“法术之士”框架,不过是一以贯之的“赤裸裸的权力游戏”的另一面而已。  相似文献   
27.
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民族的压抑性情感对立结构。这个结构的两个基本版本在以后的演变中 ,一个遭到贬抑 ,另一个则不断得到强化和突出 ,从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民族情感产生了持久的结构性影响。或许到了王小波 ,写作才真正开始了对此结构的实质性的艺术超越。本文试图将《黄金时代》放在此历史话语的背景下 ,来细致地分析王小波写作对国人情感的解放意义与其经验理性和文本叙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呈现、批判与重建——“后殖民主义”时代中的张承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承志的创作历程迄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征服/异域,呈现/家园,战斗/基地。其间的变化既呈现出作家的心路历程,也一步步呈现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意义指向。他的文本包含了六种文化精神要素,其中五个属于内容要素,可按“破—立”关系进一步划分;唯一的形式要素——理想主义则具有结构性功能,隐藏着作家对中国文化整合的意向。张承志的生存姿态和写作实践呈现着“后殖民主义”境况中的某种质问,蕴含着民族间深层对话的可能性,并为汉文化的建设注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成分  相似文献   
29.
离散的历程:知青文学分类考——知青文学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青文学在1982—1989年间,已开始走出历史意向性的存在,并分别呈现出四种类型(一)理想、献身、反叛、占有;(二)自疑、自疏、解构;(三)从梦中家园到尴尬异乡;(四)欲望生命本体的探索。《血色黄昏》则是其“反常”的回波。知青文学也由此展示出三种可能的历史演进趋向单个人的记忆性话语,更具针对性的批判性话语和遮蔽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  相似文献   
30.
西藏叙事集多体裁性、地方性、中国性、世界性、少数族裔性、神秘性、甚至流行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以扎西达娃、阿来、范稳为代表的作家,打破以往各种外在性的视角,以小说来挖掘西藏多样性文化的内核,展现出了作家们在抒写神秘西藏时从抽象到融合的渐次成熟的心路历程,构成了从80年代以来西藏叙事各个阶段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