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青少年伦理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当今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客。教育的关键在于主动运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在切实把握人与社会伦理规范之特性的前提下,将不可或缺的规范教化与永恒的道德理想追求结合起来,根据青少年的发育特点分阶段实施之,以期获取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问题富豪"、"问题官员"的频频出现,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如何从反面的事例中引出正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必须帮助青少年走出观念误区,提升理性,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23.
当前,对于困境青少年问题的认识与应对,要转变传统的思路与就事论事的立场.应当看到置身困境的青少年,除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困境外,更有伦理生活的困境.因此,在帮助困境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予以公共伦理生活规范与现代文明的教育引导.鉴于困境青少年的主体,都来自农村或发源于农村,所以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相似文献   
24.
六月上旬,全国首届“大学生研究学术论坛”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召开,论坛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策略”展开讨论。本次论坛由《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与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承办,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5.
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有过一系列论述,并指出,“有纪律、有理想”是转型社会中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两个重心。世纪之交,结合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将邓小平同志的“两有”教育思想理解为:践行底线伦理,注重人文关怀。这两个重心的明确,有助于当今的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与盲区,有效地提高家教质量,尽早使青少年养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一、从提出“四有”到强调“两有”改革伊始,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育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人才教育观。随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转…  相似文献   
26.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临高科技信息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适应全体青少年需要的教育工作,使他们能成功地承担起新世纪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为此,笔者曾在去年连续撰文①提出,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直面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实施"践行底线伦理,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本文将就实施这一"两有"教育的实践和历史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7.
改革和社会转型正对社会、企业及个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浦东新区青年对此有何评价?与这种评价相关的是何种心态?为此,笔者于1994年下半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844名不同职业、学历、工龄及政治身份的浦东各阶层青年作了调查。一、对社会风气评价的统计显示:浦东青年对社会风气的满意度高于全国、北京和上海,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道德滑波的危险和不正之风的恶性循环是可以遏止的,道德重构的希望与社会正气的发扬应是无疑义的。对“改革以来,人际关系疏远了、社会风气变坏了”这一喜法,浦乐胄守中赞成和星不赞成者仅为384%(取合…  相似文献   
28.
本文试图从人本视角探讨"教育是什么"问题,认为当代教育应是以人的属性为依据的养成教育,这一教育应以养成与不断提升人的理性为责任.指出人的属性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层次性,包含着物性和理性;而人的理性也具有层次性,包含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养成教育的责任是在承认人的物性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人的理性:一方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工具理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伦理规范的工具理性;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则更要注重人的价值理性.整体性地把握人的属性的层次性与教育的责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反思当下教育的种种弊端,主动地推进教育改革,科学地推动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
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国民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当代中国,本应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驾齐驱的社会教育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所适从乃至明显失重.从多维的视角,在源头上探寻社会教育失重的成因及其后果,探讨可能的弥补对策与路径,从而提升国民应对风险的素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确保正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一路走好".在具体的国民社会(伦理)教育的实践中,首先要注重务实性的起步,这就是:面对社会冲突可能引发的风险,应加强社会共生的教育;面对高科技带来的风险,应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加强现代环保意识的教育.在这些教育中,特别应重视对正面教育有严重阻碍作用的陋习潜规加以清理切割.其次,在实施社会(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在内容上要注重渐进性、持续性,在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日常化;在目标的实现中也要凸显兼容性,让有助于人类共生共荣的各种理念与行为产生"迭加"效应.再次,鉴于社会分工、分层的客观事实,对于社会精英的教育要求应高于社会大众,社会精英要真正成为社会之"师".社会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新世纪以来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与城市现代社区建设相伴而行,从而实现刚柔相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配套.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以笔者的思考为经线,以储安平先生的一系列论述为纬线,反思中国国民性与国民教育的历史性缺失问题及其原因;在阐发储先生大量真知灼见的基础上,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试图探讨一下当代国民教育的可能性、务实性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