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花间范式”单一格局;以“耆卿为舆台”分流成两种审美范式,一种被周邦彦发展成清真范式,另一种被苏轼推衍成东坡范式。东坡范式与文人言愁风尚紧密相关,可归结为“东坡愁”。“东坡愁”的审美范式呈现三个审美特征:主体立场由“代言”转向“我言”;缘事动情,加强词作的叙事功能;呈现须眉本色及“性情之外不见文字”的美学风貌。苏词从容调度各种表现方法,将各类愁绪审美化,其旨归却指向人生的自由层面,以超然自适的文化人格从各种愁绪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2.
张文浩 《殷都学刊》2008,29(3):83-93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觇文见心”说法,溯源“知音”原典意蕴,可知刘勰旨在论述品文鉴人的难度及途径。通过考察文情而知其人其心,从而求得情志的帖然相契,便可谓知音。尽管达到这种状况殊为不易,但刘勰仍然提供了“觇文见心”的若干原则及操作方法,即俗鉴与妙鉴。两者有难易和高下之分,妙鉴是“觇文见心”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民间是一种自然生存状态,超然于主流话语之外,却拥有极强的生命活力,绵延在城乡的历史变迁中。透过王安忆的诗学原则,可以发现其小说《长恨歌》里的人物、叙述者、语义内涵等文本要素,无不浸润着民间色调。这些色调似乎预示,作者在转变知识分子精神独守立场后,悄悄地以民间视角阐释城市民间的审美文化空间,努力勾划某种民间稳定性,逼近城市景观的原初生态,描绘出一种“新妇女历史”景观。  相似文献   
14.
在主持人将活动议程介绍清楚后,就到了话剧表演的时间了。社工站的5位工作人员以项目在云南和四川两地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自导自演了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小话剧《孕妇妈妈成长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前轮转向临界设计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FS)和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的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采用人-车-路闭环系统,通过计算转向临界,运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和迭代学习PD死区控制设计AFS和ESC集成控制算法。通过CarsimMatlab/Sumilink模拟极限工况下稳定性集成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转向临界设计的AFS和ESC的集成控制算法优于其单独控制算法,能更有效地控制汽车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使车辆准确跟踪目标路径,提高车辆在极限行驶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17.
在杨文美将映秀母亲刺绣小组的缘起和发展做了介绍后,主持人文浩从社工站的角度,将刺绣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又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以PPT的形式做了展示。文浩选取了几个精致的花样向大家讲解了这些图案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且陈述:为了弘扬羌藏文化,现在刺绣时,当地已经遗弃了汉化传统图案,专注于羌藏传统图案了。另外,以后项目的发展方向就定位在恢复传统、精品推广、补贴家用、弘扬文化上。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新儒家躬身践履圣王留下的文化观念系统,其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唤起了文艺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追寻成圣之道,形成了儒家道德诗学观念.为推进儒家道德诗学研究的深入,以历史变迁和中心人物为经纬,以民族融合和文化转型为背景,以文化诗学、价值哲学和伦理美学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观照中国传统的践履精神,以宋学思想的变化特征为观察点,以宋代儒家在文学、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论述对象,以人物的理论和实践之结合程度为评判准则,采用互文法,以中心人物联结起人物群体,从而呈现其内在肌理和整体风貌,并思考其生成的逻辑、理论内核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文浩 《职业》2017,(14):42-43
目前技工院校的生源结构以初中毕业生为主,高中毕业的学生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薄弱,且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更好地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笔者学院电气工程系为例,通过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编写一体化校本教材、加强一体化教学硬件建设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的地区性集中不仅对其本身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经济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波及效应。根据江苏各地区近五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江苏制造业地区集中程度的静态和动态的实证分析,表明江苏制造业地区集中程度明显,且总体集中趋势五年来在苏南得到加强、苏中次之、苏北最弱,其中资源和技术含量等因素成为制造业地区集中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各地区应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制造业,确保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