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4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40篇 |
社会学 | 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细致考察表明,其间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肯定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客观而科学对待马克思、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2.
53.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文以北京的一个基督新教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中群体符号边界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论文发现,通过社会范畴化,基督群体和他群体之间的符号边界得以形成;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所形成的群体符号边界,同时也就是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强化;而通过内群体惯例性的和典范性的社会行动,由群体记忆所承载的群体文化、群体风格和群体社会表征体系,以及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论文还期望为宗教研究和群体研究,甚至是普通群体符号边界论的构造,提供刺激和灵感。 相似文献
54.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独立的哲学维度?这并非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澄清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维度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反哲学”的立场摒弃了以往哲学所具有的“从原则出发”、“包罗万象”、“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性质,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55.
约在20世纪60~80年代之间,西方社会心理学曾遭受“危机话语”的困扰。危机意识促使社会心理学共同体从研究主题的选择、主宰的方法偏好、理论模型的构造和研究的潜在假设等所有方面进行冷酷而全面的自我反思和检讨。西方社会心理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全面的理智转型。 相似文献
56.
学科制度精英、符号霸权和社会遗忘——社会心理学主流历史话语的建构和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言 :学科史的书写———辉格史或学科制度史 ?学科的研究实践 ,是一种社会行动者目的—导引的社会行动。它在时空中的演化秩序或学科历史 ,依存于学科的理智逻辑和学科制度的运作逻辑的交互影响。对其演化秩序或学科历史的勾画、梳理、编纂和书写 ,在最为抽象的层面上 ,是人类理性自我批判性的反思的必然要求 ;同时 ,它也是特定学科合法性和正当性建构的一个主要源泉。学科历史的编纂或书写过程 ,作为学科研究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站在学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汇点上 ,构造学科的历史意识和学科身份。其主要目的 ,在于辨明学科研究的概… 相似文献
57.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原则,与人本主义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则与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人本主义是从抽象的人出发,“以人为本”则是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出发。把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大红宝石》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短篇之一 ,叙述了八位寻宝者———六位来自不同地区且互不相识的人和一对新婚夫妇———追寻大红宝石的经过及结果。霍桑通过两组人物的对比 ,以及对光和大红宝石的意像描述 ,展示了他的人性观以及对十九世纪人本主义思潮的批判 ,表达了他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以及希望通过宗教信仰来拯救扭曲人性的愿望。 相似文献
59.
1993年9月30日的白宫玫瑰园,莹莹的绿草坪上聚集着赫赫有名的科技界精英德高望重的议员和数以百计的新闻记者。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和雷鸣般的掌声中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科尔将美国最高科技奖国家科学奖章“授予被世界科技界尊称为“分子束磊晶技术之父的卓越华裔科学家卓以和博士以表彰他创世纪的发明“超真空处理物理过程”对整个科学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其他7位同时获得此殊荣的著名科学家一起单以和是从美国备大学及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中的3500位被提名的著名科技专家中甄选而出,也是在美国历史上继超导专家朱经武博士后第二位获此最…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