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3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10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68篇 |
理论方法论 | 14篇 |
综合类 | 134篇 |
社会学 | 84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王克千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价值是人类思维不断思索的结果,是漫长的文化积沉,它的踪迹可以追溯到五世纪东西方各族人民。但是把价值问题提高到哲学的层次上进行探讨,把价值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这已是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事。作出这种努力的首推德国哲学家鲁道夫·赫尔曼·洛采(1817—1881),同时又有尼采出来呐喊创立价值学说。洛采长期任哥廷根大学的哲学教授(1841—1881),他把价值和评价概念放到了哲学思想的中心地位,由此而引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价值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对正弦型剖面的纵槽管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局部换热量与纵向坐标的关系。在拟合准则方程时,文中引进了一个新的特征参数L_c。并以此得到无量纲纵坐标z/L_c替代其他学者用实验段管长L来得到无量纲纵坐标z/L。且指出了原方法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3.
刘笑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122-125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式始于1990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如洪流一般,席卷了整个翻译研究领域。中国译界在认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时,只是从西方译界的理论入手,而忽视了文化研究这一根本。因此,文章从文化研究这一本源出发,高度概括了文化研究的特点。而后,梳理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史,并总结二者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展望,为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4.
郑向千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乒乓球运动员早期专项技术训练,应从培养技术动作的规范化、注重技术动作可迁移性的特点以及加强抢攻意识的培养几方面入手,注重基本功,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5.
论旅游业的概念、范围与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讨了旅游业及其认识的相关问题。首先论证了旅游业的产业性质,解决了旅游业产业研究的前提条件;其次,提出以官方统计的旅游者定义避开旅游概念界定的难题,解决了旅游业产业研究的现实基础;再次对旅游业的范围和层次划分作了探讨,指出旅游业广义认识和狭义认识的不同、供方分析和需方分析的不同。 相似文献
26.
独立电影批评的历史缺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3):44-47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规训工具,而电影批评则更是处于“工具的工具”的卑贱地位,成为严厉的意识形态棍子,打击电影;而当中国电影向市场回归,成为消费市场的娱乐工具时,电影批评既要服从行政命令,又必须响应消费市场的召唤,形成“一仆二主”格局。这种独立电影批评的缺席现状,就是专业电影批评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相似文献
27.
张令千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45-50
译界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话题争辩已久.常态思维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造成不可翻译或语言间“不可通约性”的直接原因;“模糊性”还会限制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际,从而导致误译或歧义.然而,通过对“功能对等”、“可译性限度”、“语言模糊性思维”、“文化的兼容性”、“文化共相”以及“语言共相”的研究发现: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正好是实现“等效”或“可译性”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29.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大都人。当时的大都不仅指今天的北京市,还包括今北京市以外的一些县分的“大都路”。“路”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辖区比现在的北京市区还大。王实甫是大都人(北京)也罢,大都路人也罢,他是河北人是没问题的。王实甫用土语入曲文,运用得很自然、贴切,堪称能手,可与河北安国县另一位大剧作家关汉卿(元曲也说他是大都人)相媲美。不过他的曲文中的土俗语,有的只系记音,用字不确,如不与今天的土俗语、生活风习相比较、印证、对照,只借助于辞书或望文生义,往往出些偏差,或文不对题。 近读王季思先生所注释的王著《西厢记》,觉得有几条注释得不够准确、精当,兹将我认为可商榷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向读者请教,一方面就正于王季思先生。 (页码按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版)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