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前全国各地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计发办法和计发基数、待遇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短期内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重大的阻力与困难,可以尝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责,改革养老保险计发制度和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将养老保险机构改为垂直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2.
目的:引入协同关系的理念,利用TLC和HPLC法从人参栽培地土壤中筛选出高效转化人参皂苷CK的复合菌群R2A48.方法采用微生物转化法生产人参皂苷CK是目前的首选方法,而高效菌株的筛选是大量制备人参皂苷CK的首要条件.结果通过因子转化实验确定其最佳转化条件:初始pH为7.0,底物浓度为3%,转化温度为35℃,摇床转数为140 r/min,转化时间为14 d.结论本研究为目前只利用单一微生物转化人参皂苷CK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对微生物转化人参皂苷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简析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兼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市民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分析中,揭示了市民社会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组织基础,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4.
35.
文章介绍了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和地源热泵热水供应系统两种住宅新型热水供应系统,从经济性、可靠性、方便程度、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有效利用及适用范围这几个角度对两种不同方式进行阐述.指出两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6.
人类社会的消费观经历了一个从倡导“节俭”走向倡导“高消费” ,又从倡导“高消费”走向倡导“环保消费”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消费伦理的变革面临着两种社会经济基础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具有特殊性。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性 ,跨越“高消费”阶段 ,直接从“节俭型”消费转向“环保型”消费 ,构建中国社会新型的消费伦理和消费模式。中国当代消费伦理精神的核心与主流仍然是勤俭节约。节俭与环保消费有相通性 ,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反映了人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消费的巨大差异。倡导环保消费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的节俭消费的简单回归。新型消费伦理不会自发地形成 ,需要人们自觉地构建。 相似文献
37.
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约束农村妇女个体发展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探讨了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的贫困化问题.认为男权文化的强制性和市场机制在性别分工中的非公平性是导致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贫困化的根源.把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纳入社会经济价值核算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妻子在家庭的合理地位和合法权益;建立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储蓄银行制度,可以为农村"留守妻子"离婚时的经济补偿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依托;村妇代会作为妇女联合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评价最现实的最恰当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38.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以确保农民权益为主旨,对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和解析,对土地制度深化改革中保护农民权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及其经营方式的基本原理包括: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小土地所有制或土地私有化,要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或集体化;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规模化和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不仅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农民权益和提高农民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的具体经营方式上,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在中国新农地制度创新中,由村集体来主导土地流转,引导农民走合作经营的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对外可以发挥限制资本自由介入土地的屏障作用,保护村民权益;对内则可发挥协调与服务功能,促进土地合理化流转;还能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规划制度和相关法律条例。国家尽早出台限制外资进入农地的政策条例,保护农民权益。同时,应提升农民的决策水平,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法制建设和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9.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概括了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阐述了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评议了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建国初期从旧中国极不平衡的区域经济结构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优先发展内地、平衡生产力布局的同时,重视落后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但由于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过于强凋社会公平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错误估计,导致了经济的低增长和低效率,资源利用率低,甚至自然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0.
农村居民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情消费、攀比性消费、博彩消费等方面,使得其俨然成为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主角。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乡俗的影响,农村居民在消费行动中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化特点,而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商品经济观念对其不良消费习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对农村居民具有特殊的文化“功用”,农村居民借助于消费行为来追求他人认同、他人尊重、自我心理满足以及宿命式的发财的梦想,因而农村居民在超负荷的消费活动中既是主动的又有很多无奈。故而,为农村居民提供习俗性消费项目操办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可以在尊重民俗的前提下革除陋习,将农村居民从沉重的“人情消费”包袱中解脱出来;以公益广告为载体,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消费价值理念,有利于抵消消费主义的侵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论为理论指导,引导农村居民在从事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中获取幸福和满足,有利于以劳动热情消减无益于自身现代性发展的不良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