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雨 《人生与伴侣》2023,(35):57-59
<正>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初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核心素养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本文叙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调查结果解读了初中生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女伤眷"与"士悲秋"是历来为中国诗歌传统所钟爱的主题,在中国诗歌史上,伤春情结似总与女子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士悲秋"则主要凝淀为男性生命意识和政治意识的抒发.然而在易安词中,女性生命悲剧意识的触角越过了这一性别畛域,易安词的特点就在于她将伤春与悲秋情绪几乎都完全浓缩成了女性情怀中情爱的悲凉,将所有的生命意识、社会意识都浓缩成女性情怀中最为柔弱、最为凄美的情爱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论《花间集》对宋词女性意识的奠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以是否能合乐(尤其是女乐)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诗意解读侧重于抒情论.在网络成为诗歌重要传播媒介的今天,众多网络诗人呈递的仍然是一份抒情的答卷;但同时拒绝抒情亦成为网络诗坛的一股强劲潮流,抒情被认为是缺乏先锋性的基本表现.当网络诗歌在抒情与拒绝抒情的悖论之间挣扎的时候,也许诗歌的内在情性、诗人所应该具有的才识胆力才是弥缝这一悖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杨雨 《甘肃社会科学》2006,6(4):149-153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活动本身就决定并解释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其他活动,词的盛衰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婉约"作为词学批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它的形成、提出和界定,反映了在不同的传播阶段,为适应不同的传播活动的形式和性质,词的创作和审美风尚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并由此也决定了词学范畴的最终确立和词学理论的衍变.词在源起之初的传播媒介正是处于传播学意义上的第一阶段,即"示现的媒介系统"时期,这一系统的主要特点就是依靠"面对面"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直接进行交流来获取传播讯息,这一传播方式的娱乐性、即时性和随意性主要决定了词体形式上的"婉";当词进入传播媒介的第二阶段,即"再现的媒介系统"时期,主要依靠文人的案头创作和书面传播的词体逐渐被提升到"婉约"的高度,即不仅要求形式上的婉媚和谐,更要求内容上的微言大义,"言近旨远".正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决定并解释了词由起源于坊间歌楼的浅俗最终走向文人案头的典雅,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先秦时代的中国人而言,最不愿意接受的恐怕是这样一种哲学:它的全部内涵就在于探究世界的终极原因。《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将终极问题悬诸高阁。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者,非不信也,乃不敢也。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一语道破天机:人在自然面前是不平等的,人是“天”的奴仆,奴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诗人大多以春和秋及其相关意象为象征,抒发因时光流逝而引发对生命的悲剧意识。而西方诗人面对自然的生命轮回常常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甚至抗争意志在中国诗人这里却是难得一见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使诗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为有节制的悲情。深受古希腊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人则滋生了充满血性与各种欲望的浪漫主义精神,其诗歌以炙热如烈焰的刚性动态美与中国诗词委婉如小溪的柔性静态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其次,中国传统诗人具备“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化特性,讲究“天人合一”,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情景交融。西方诗人往往只是借景抒情,情与景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隐形教育及载体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形教育与显形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有不同的教育效果。隐形教育通过校园网络、校园环境、教师言行等载体发挥着育人功能,其教育效果是明显而长久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强化隐形教育的载体功能,建设生态校园,完善教育制度,提升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批评方式之一评点,在经历了明清时代的盛行、近代的抛弃和断层后,于上世纪末悄然回归.当代三国大家沈伯俊应用这一传统的批评模式对<三国演义>重新评点、校理.其评点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贴近文本、知音赏鉴、亲和读者等优势及特征,同时代表了当代<三国演义>研究现状的基本视角.沈评将严谨的学术观点融入平实简练的文字之中,用感性的语言梳理理性的概念,融贯古今,在尊重历史和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着眼于当代视野,其在继承古代评点基本手法的基础上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在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把握中体现了当代视角,二是在对历史小说的分析中表现出学术眼光.  相似文献   
20.
杨雨 《船山学刊》2013,(4):35-40
屈原开创的骚体代表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尤其表现在其对于“形式技巧”的偏爱,呈现出“炫”的美学风貌。以《山鬼》为例,即以炫词、炫境与炫技构筑了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美学世界,并折射出楚文化之“炫”:其一为文学艺术形式的浪漫和华丽;其二为想象的奇特瑰丽,上天入地,完全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呈现出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三为楚人的个性张扬高调。如果说从整体上而言,《诗经》是中原文化集体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代表着中原文化“和”的审美理想,那么楚辞则是楚文化极度张扬的个性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代表着楚文化“炫”的审美理想。楚辞之“炫”奏响了中国文学“缘情绮靡”的浪漫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