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正在日益成熟。和国外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相比,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稍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引进和介绍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不断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学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洪大用、陈阿江、包智明、张玉林、王晓毅等环境社会学专家应邀接受围绕中国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学科建设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的学术经历与体会,以及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深入洞见,对致力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43.
将近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与此付出高昂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代价,这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构成了重大威胁,并对全球环境变迁形成了重要影响。中国环境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5年3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相似文献   
44.
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在中国内地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旨在为城市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提供制度性保障。这项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少数城市试点,到1997年9月,由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  相似文献   
45.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般而言 ,城市贫困问题是在 2 0世纪 90年代后才逐渐显露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目前人们所讨论的城市扶贫大多局限于 90年代以后的有关政策。事实上 ,90年代以前 ,城市贫困也一样存在 ,不过 ,它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即所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都相对低下。发端于 1 978年的经济改革 ,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迅速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使全体社会成员摆脱贫困状况 ,走向共同富裕。从这种意义上讲 ,城市扶贫与农村扶贫一样 ,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但是 ,由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城市改革相对滞后一些…  相似文献   
46.
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社会救助具有社会照顾、社会规制、助人自助以及促进社会公正、社会融合等多重目标.对比这些目标,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救助还存在救助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有限、实施结果出现不公,导致某种程度的"福利依赖"、社会规制效果不明显、社会融合效果不突出等诸多不完善之处.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应当着眼于完善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准、保障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优化社会救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7.
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历来认识上分歧最多。分歧主要集中在:(1)“绝对贫困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2)它是不是客观经济规律?(3)它是否符合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些主要分歧的关键是:(1)符合革命导师有关论述的原意,(2)符合当前客观实际情况。现在,我们试对上述主要分歧,分别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8.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一开头还是正确的。最初“李嘉图认为在货币价值已定的前提下,流通手段的数量决定于商品的价格,并且把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看成一定金量的符号,而不像休谟那样看成商品的没有价值的代表。”但是,后来他离开了说明问题的正路而采取了相反的见解。  相似文献   
49.
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低碳经济必然与低碳社会相关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推动低碳社会建设。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中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着选择困境、整合困境、持续困境以及外部突围困境和协同困境。为此,建设中国低碳社会应当充分发挥现有体制的优势,但需推动其必要的功能转换,建立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适当关系。  相似文献   
50.
价值和价值规律是否永恒存在,我国经济学界曾经有过争论,但并未达到一致的认识。这里谈谈我们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价值和价值规律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仍然起作用。因为“作为价值实体的那个社会必要劳动量的计算,以及它的调节作用和支配作用”到那时仍然存在,“价值规律应该就是‘形成价值实体’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还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能只讲生产,而不计生产中的劳动代价。因此,要特别强调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求利用它来加强经济核算,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