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章结合笔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体会,分析了目前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学校的生源情况、学生的计算机水状况、学校师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当前计算机教学改变的思路及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统一教师对教改的认识;因材实教,实施分级目标教学;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科学发展观,更新教学方法;实施过程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争分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有厌讼的传统,这一观点被广为认同,但“厌讼”一词有其自身的缺陷,“非必要诉讼”是对“厌讼”一词的矫正。非必要诉讼是指在案件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争端当事人作出非诉讼争端解决机制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年,在内外新旧矛盾的交织中,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集团发布"变法"、"仿行宪政"的上谕,推行"预备立宪"、"修订法律"等项措施,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进行了一场被后人称之为变法或法制改革的政治运动.作为清末变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修订法律"的作用地位意义,法律史学界基本给予正面肯定,一般认为:清末修律导致了沿袭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解体,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发展的基础,促使中国法制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对以后中华民国诸政权法制甚至现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民法的社会本位立法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初 ,世界范围之内的民法 ,在支柱性原则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 ,具有注重社会利益保护的发展趋势。受其影响 ,中国民法在近代化的过程中 ,实行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这一原则 ,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似神异 ,是超前法律移植的结果 ,对中国民法基本理念的孕育和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像许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一样,三江侗族作家群的文学旅途,是从民族文化的大原野里拓步的。三江地处桂北,与湘西南、黔东南接壤。由于同一文化渊源、同一文化形态,毗邻的侗族地区自然形成一个氛围浓厚的“侗胞文化圈”。三江侗族作家群便是在“侗胞文化圈”里举起自己旗帜的。虽然三江侗族作家群在全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难说占据了位置,但在“侗胞文化圈”里享有一定的声誉。“北有天柱,南有三江”,指的是北部侗族地  相似文献   
16.
主办警官办案责任制是一项探索我国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工作模式和队伍建设途径的新制度。主办警官制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国安邦理念,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使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朝着“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方向发展;可与近年陆续出台的“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审判长选任制”一起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司法体制、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重任;开辟了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同时,尚需借鉴和吸取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在、内部与外部的同类改革的经验教训,尤其应在内部的深化和配套改革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权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权法制的前身和渊源 ,其肇始于大革命时期 ,初创于工农民主政权 ,完备于抗日民主政权 ,经过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过渡而推向全国。其具有立法的专门性、主体的平等性、范围的广泛性、生存权的首要性、切实的保障性等特点。它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权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四辈 《老年世界》2009,(15):19-19
我经历的第一次国庆观礼是1959年,地点在天津。那一年,我在读小学五年级。听说十年大庆天津要在海河广场搞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很热闹、很好看,我和几个小伙伴决定去广场看“游行”。10月1日,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聚集在约定的地点徒步出发了,我还带上了小我一岁的弟弟。步行近两个小时才能到广场,因为很兴奋、很激动,也不觉得累,说说笑笑就到了广场附近。可是,进广场的道口都戒严了,值勤人员根本不理睬我们,撵我们离开。我们只好在不同的道口来回“磨蹭”、“哀求”。  相似文献   
19.
情理是影响传统中国司法审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传统中国司法性质及其价值追求的关键,情理案代表“安崇绪之狱”是探讨传统中国司法运行形态和实质的重要素材。安崇绪有讼继母的事实,由此判断应入于“不孝”处以绞刑,但讼继母背后存在着孝养亲母等情理可矜事由。身份要素成为案件证成过程的关键,情理因素则决定了裁判进路从“执法据律”到“以情屈法”的转变。案件揭示了司法官员在面对礼法冲突时处理案件所应遵循的法理,展现了情理在传统司法中适用的可行性,反映了传统中国司法的特质及其多重面向。传统中国司法审断既非“卡迪司法”,亦非“依法裁判”,它具有独特的审断模式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西周的“德治”思想形成于殷周更替之际 ,是对殷商暴政亡国教训的总结 ,主要表现为“以德配天”与“明德慎罚”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把“德”的观念引进社会政治与法制领域 ,蕴含着“敬天—明德—保民—受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西周立法司法、治国理民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及其指导下建立的西周法制所昭示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勤政为民、德刑并用、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等社会政治发展方向和法制建设模式对以后传统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