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移民的流动性与贫困治理——宁夏生态移民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都是为了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环境保护和减贫的双重目标而进行的大规模人口异地安置。与政策安置移民相伴生的是移民的流动,包括政策安置移民的二次流动和非政策移民的自发流动。宁夏的经验表明,移民为农村人口流动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口流动。现有的移民社会治理机制主要服务于异地安置,很难应对移民社会的高度流动性,这在实施精准扶贫中表现尤其明显。移民是一个持续的移动过程,需要改变以户籍和居住地为载体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2.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01,22(6):110-113
慎到发展了彭蒙、田骈的学说 ,认为宇宙“大道”通过事物的具体规律“理”表现出来 ,人类之“理”是自私的人性 ,君主因循人性自私之“理”建立法律制度。这一法理学说 ,构成了慎到法律思想体系的核心 ,是其崇尚“名法”、反对“德治”的理论依据 ;展现了早期黄老学派“道生法”命题的基本思路 ,是“道”、“法”结合的逻辑枢纽 ,为该派进一步融合诸子百家 ,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骨架  相似文献   
53.
农业化的畜牧生产——一个沙漠化牧业社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城曾经作为分界线,将畜牧业与农业分开,但是这条界线逐渐被打破,内蒙古逐步形成了农业与畜牧业混合的情况。在人民公社时期,牧民被要求开荒种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垦水浇地种植饲料粮,他们停止了走场,实行了草场承包,牧区已经越来越像农区一样经营畜牧业。但是地下水仍然是公共资源,对它的管理和经营是保护与发展一对矛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4.
汉末延康元年九品中正制创立时,仅针对在职官员;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仅限于在职官员与进入选举程序者,并存在着两种话语系统;中正之"品"在魏末分化为"官品"与"资品",是晋初上层子弟起家"官品"与"资品"之间围绕四级级差上下浮动的原因。曹魏是"士族"社会的孕育时期,关于该制度在这个时期实施情况的传统观点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5.
司马懿与曹魏政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司马懿青少年时代曾经学习儒术,但已于建安后期完成了向黄老形名派官僚的转化。他与曹魏王朝的关系,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其篡魏政变,是生存逼迫下的被动造反。高平陵政变虽然结束了曹氏的政治统治,但是作为建安名士的政治代表,司马懿上台后所改变的,仅是正始名士早熟的玄学“改制”;所恢复和发展的,是曹丕、曹睿一脉相承的政治路线———黄老名法与儒术的结合,使魏晋之际的官方意识形态打上了明显的“礼法”烙印。  相似文献   
56.
"因循"与建安至景初之际曹魏官方政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汉魏之际"天命论"与"德主刑辅"观念动摇的时代背景下,曹魏官方政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所谓"名法"思潮兴起。其理论特点是:以黄老"因循"哲学为最高原则,德法术并用,"随时致宜"。它萌生于建安时期曹操丞相府的新兴知识群体--建安名士中,其理论建树主要是由第二代建安名士,在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相继执政的建安至景初之际完成,并对魏晋之际儒学、玄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7.
魏晋清谈由求理和娱乐两个因素促成。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仅仅从其求理目的着眼,未从娱乐方面探其渊源。从后一角度观察清谈形式的历史则不难看到:清谈萌芽于曹魏建安时代游宴活动中的席间辩论,到太和时代逐渐扬弃了游宴形式。酒会上朋友之间无拘无束的论辩习惯对未来清谈中的人格平等和思想自由风尚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8.
王晓毅 《文史哲》2002,(2):141-146
郭象的历史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否定了宇宙发生过程的存在,认为世界没有绝对的“开始”和“时间”,人类社会不存在必然性历史退化,仅是世时各异。圣人治国之“迹”不同,而以无心顺应时代变化的治国之道“所以迹”却是相同的,因势利导实施礼乐教化、刑名法术甚至军事征服,都是无为。圣人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面临乱世的后王治国难度更大。为了扭转西晋玄学的虚无主义倾向,郭象以黄老历史哲学误读《庄子》,将该书注释成积极入世的经典,其中可能受到佛教的某些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