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6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扎呷 《西藏研究》2000,(2):1-12
一、土地制度(一 )寺院的土地和牲畜寺院分为一般寺庙和政教合一的大寺庙 ,其不同处是后者设有拉让。因此 ,这里分作寺庙和拉让两个部分来叙述。1 寺庙部分 一般寺庙的土地来源有 :信徒的布施、捐献地 ;僧尼的奉献地 ;占有或受赠的死绝户的遗地 ;当地最高领主的封赐地 ;寺庙初建时 ,由藏政府拨给的部分差地 ;差巴的投靠地 ;差巴因缺种子或其他原因无力经营而租给寺庙的土地 ;差巴因欠债抵押给寺庙的土地 ;寺庙利用权势 (如利用调解纠纷 ,强占当事人的土地 )或假证据、假账等 ,霸占差巴的土地 ;寺庙自行开垦的土地等多种。以上各种情况中 ,…  相似文献   
52.
道孚藏族是我国川西高原从事农业的族群之一,有着很久远的农耕历史,但由于道孚藏族的语言—道孚语在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文化演变只能通过文物发现或藏汉史料中的有关记载略见端倪。本文采用语言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道孚文化的活化石语言入手,通过考察道孚藏族的经济生产、物质生活、传统农业习俗来透视道孚藏族早期物质文化的基本情况,试图为藏汉史料有关记载的真实性提供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53.
54.
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55.
军拥村(dkyil-g·yang)藏族农民家庭调查(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建世  土呷 《中国藏学》2005,(3):120-128
本文对军拥村藏族农民的婚姻家庭进行了深入调查,当地存在较严格的在村庄内一代人只能建立一个正式婚姻的原则.这一原则,民主改革前主要见于差巴家庭,民主改革后随着差巴与嘎咱等级的打破,现在实际生活中已不存在等级差别,因此,村庄内一代人只能建立一个家庭的原则现在成了普遍的原则,不限于什么等级.除较为封闭地理环境外,仅从经济原因看,这种单一婚姻家庭原则在军拥村与土地制度、差税(税收)制度关系不大,但与住房习俗、劳动力状况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有关.  相似文献   
56.
土呷 《中国藏学》2006,(1):60-69
本文通过在西藏昌都地区的长期实地调查,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对昌都历史文化的特点以及成因进行剖析,提出把握昌都历史文化的特点在于了解昌都特殊的封建割据地的特点和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的特点,这也正是昌都文化多姿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发西藏东部门户昌都地区的旅游事业,真正提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昌都地委、行署的议事日程上。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昌都地区旅游资源自身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具有昌都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昌都地区的旅游发展布局等问题,严肃地提到了我们面前。本人先后于1985年和1994年,二次亲自组织并参与了昌都地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撰写了《昌都地区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报告》,起草了《昌都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对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有了一点感性和理性认识。现将自己的粗浅认识和看法,整理…  相似文献   
58.
经过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推动,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奔康。从整体上看,全州发展短板逐渐得到补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但从局部看,高海拔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限制难以根本性改变,产业和医疗教育 如何提质升级、老百姓脱贫后如何实现致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发展条件更优 越的地方迁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高海拔地区有闯劲、能创新的彝族群众不愿苦熬守穷,自发向河谷地带、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地区搬迁,走出了 一条成本低、能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自发移民”。  相似文献   
59.
彝文书法是彝文字体艺术化的直观表现形式之一,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文书法承载着彝族文化 符号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凝聚着彝族人民的发明创造和智慧结晶。 彝文书法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意境美之间相互关联, 互为映衬,从而共同构成了彝文书法艺术的根脉和灵魂。  相似文献   
60.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彝区经历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新思想、新理念不断进入到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地区,旧的观念和组织管理形式开始动摇。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也提高了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难度,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化,都使得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任务变得空前的艰巨。通过对当前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所面临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在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需要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规范和发挥"家支"的作用、重视彝区传统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彝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等五方面来提高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以推动和实现四川彝区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