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3年第3期新载张仲良同志《〈史记·六国年表·晋表〉校记》一文,题目与内容对照,发觉该文题目大误,当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表》之校记。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列晋之专表,于晋厘侯元年(前840) 起。张仲良文中所举诸条,均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而《史记·六国年表》,晋无专表,以魏代  相似文献   
22.
秦晋 《当代老年》2013,(10):45-45
老年人心绞痛的发作,除典型的心前区症状外,还会出现以下九种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23.
以往的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突出关注阳明学对朱子学的反叛,强调明代中后期心学相较于程朱理学的革命性意义。其实,自明代中期开始,广义的理学整体发生了转变。作为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的王阳明和“朱学后劲”的罗钦顺,他们在心性论上观点近乎对立,但在理想道德人格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却有诸多相同之处,且不同于朱熹。他们都肯定了欲望,认为在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中欲望不是绝对的消极因素,而是中性因素;他们都更为积极地看待情感,不认为养成理想道德人格就要防范情流于恶的自然倾向;他们都更多地将气质理解为单纯的差异性因素而非德性的遮蔽性因素,认为气质对于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而言是积极的;他们都忽略了客观知识的相对独立意义,并认为知性只有作为成就理想道德人格之辅翼时才有意义。以王阳明、罗钦顺为代表,明代中期理学家对理想道德人格的看法相较于朱熹大都发生有转变。这种转变可以理解为他们承继了朱熹的志业,在调整了对欲望、情感、气质、知识等的态度后对其进行重新归置,以在明代中期发生整体性历史变革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次对理想道德人格进行表彰。  相似文献   
24.
生命的维度     
胞妹秦昭63岁生日那天,家人和朋友在北京和平门烤鸭店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令到场的客人大为惊讶的是,厅堂四壁挂满了她的绘画、诗词、书法,仿佛置身于一个书画展览之中。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书画很有水平,你怎么也想不到这能是出自一位前些年还与笔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