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新时期文学显示了自己"独质"的特征,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镜相的一部分既有传统文化、道德、政治的多重负荷,又有外来话语、本土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压抑印痕;创作主体的审美走势既有对抗又有认同,既有消解又有重构,既有妥协屈从又有沉默抵抗.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程序化、模式化和数字化,物质上享受的范畴越宽,精神上的空间却越来越窄.文学艺术作为对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反映,其深层的指归则是精神的核质,是人类的灵魂.基于此,中国作家在输入全球普遍性视野的同时,竭力从事本土性和区域性的建构,既思索"世界文学"可能共有的审美价值尺度,又着力发掘和创造处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个性--这其实是一个更为博大的"民族寓言".因此,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灵魂的颤动",如何使民族寓言的精神传播更加深入文学的核质,应该成为每个不甘平庸的中国作家努力思考和自觉行动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2.
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小说"等文学思潮的"捧月效应"不同,文学理论界对"新写实"敏感性的严重滞后并不意味着评论的缺席."新写实"创作群体有意收缩心理空间,回归到传统的、时间性表达上来,其时间"厚度"从历史跫音中剥离,主要由当下的世俗生活所填斥,显示了与先行拓荒者们"审美趣味"相抵触、相冲突的精神走势.这是一种撕裂,既尴尬又辛酸,反映了原生态的市民生活有着强大的精神生殖力.  相似文献   
23.
聂茂 《中外书摘》2008,(7):15-18
吴佩孚的军旅生涯始于1898年。那时,他在天津的“武卫军”里当一名勤务兵。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吴佩孚所在的“武卫军”拼死抵抗,终因战力太弱,孤立无援,被八国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吴佩孚化装逃离天津,保住了一条性命。  相似文献   
24.
聂茂 《云梦学刊》2006,27(3):83-87
"新写实"的创作主体试图苦心经营出一个"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但实际看到的却是一切"生存空间都已经被集体意志所侵蚀、所消解化了".他们共同努力,用"人民记忆"抵抗第一世界的"话语渗透"和本土文明的"自茧行为".这个时期的经典文本虽然隐喻着创作主体的生存"尴尬",但也寄寓着作者透过文化生产对权力场域"反抗"的精神 指归.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生力军,“新生代”作家的心灵镜像主要体现出骚动与彷徨的精神表征,他们的文本有一种明显的错位指向:叙述在不断地错位,故事在不断地错位,结构在不断地错位,小说最终的意义也在错位中完成。这种失望中的补偿寄寓着对当下生活的某种认同: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等虽然让人失望,但失望的背后也有着个人意义的放松、情感的张扬和感官的满足,这是对英雄不再(或错位)和神话重构的新的思考。这种镜像与他们作品中不断出现的“诗歌意识”、“土地意识”和“受难意识”适成对比,也使得这一批作家的审美态势更加多样和丰富。  相似文献   
26.
从历史语境、时代语境、政治语境、文化语境和审美语境等五个维度探寻彭学明新作《娘》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即忠孝文化是前提条件,时代与作家的血脉关系是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核心,后现代文化语境是推手,对文学精品的呼唤是关键。同时,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启示是,人生的意义在于灵魂维度的建设。带给作家的启示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为这个时代输送血液,给广大读者补充钙质。  相似文献   
27.
29年前那个辉煌的瞬间曾激励和鼓舞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可戴碧蓉没有以此为资本,去炫耀和索取。她老老实实做人,用高尚的人格和坚强不屈的信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的平凡世界。1968年9月14日,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家住湖南株洲铁路宿舍的戴碧蓉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当她路过火车站调车场时,忽然看到一节溜车正朝着斜坡快速滑过来,准备与前面的火车车厢连接编组。此刻,车厢下有三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在玩耍。“快闪开,溜车来了!”戴碧蓉高声大喊,可三个小孩根本听不见喊声。情急之中,戴碧蓉扔掉书包,飞身钻到车厢底下,奋力推出了…  相似文献   
28.
论名人博客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新浪网上高点击率的名人博客做内容上的横向对比分析,并从名人博客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对大众精神的影响等方面对此现象作传播学上的解读,发现名人博客不仅拓展了信息知晓与获取的渠道,改变了单一线性的传播格局,还增强了个人对媒体施加影响的权利,并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带来示范性的冲击.名人博客将和草根博客一起推动"博客"的普及主流化发展.  相似文献   
29.
聂茂 《船山学刊》2006,(2):108-110
本文试图结合柳永的生平与歌词,就他的用世之志与浪漫天性、生存模式与生活现实、人生有限与自然永恒三个方面对其悲剧心态与矛盾世界进行探幽,通过这种还原性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柳永痛苦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名人博客这一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全面解读,发现其表现出传播主体身份“实名化”、把关人缺位、传统媒体造势的传播精神态势,传播模式方面则表现出“多重自我的主动展现,内容的限制性暴露,‘去层级’的互动交流,慕名前来的心灵满足”等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