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中国传统儒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文详细梳理了传统儒学里形而上学思想的内在理路、基本框架、基本内容以及其目的和意义,从而回应了中西哲学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根本区别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特点和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中国式的形而上学给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32.
该文从中西哲学矛盾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矛盾的主要原理的阶级渊源,着重分析论述这些原理的内含和意义,并认为该原理的提出,将矛盾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融为一体,使哲学的矛盾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从胡塞尔的思想发展和影响的角度,较为详细地分析研究了<逻辑研究>一书.通过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创立过程的分析,清楚地表明了胡塞尔是如何从表象进入意识领域的;通过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构成的研究,详尽地说明了胡塞尔思想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指出现象学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现象学是一种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哲学思想.因此,<逻辑研究>一书就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经典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34.
西方哲学史中有关Being的研究 ,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之前 ,Being字就同第三人称单数is (是 )相分离 ,“什么”成为了本体。西方的本体论主要是思辨本体论。康德已经意识到了本体论中第三人称单数“是”的意义 ,并提出了存在并不是谓词的理论。海德格尔用“此在”将第三人称单数“是”同being重新沟连起来 ,使得西方的本体论从先验的、思辨的本体重新回到了生命世界之中 ,重新开启出了本体论的辩证法。因此 ,第三人称单数“是”字具有最为原始的本体论意义。这种意义是打通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真正的拱心石 ,是辩证法的基础。所以 ,不能将being (是 )译为“是”字。  相似文献   
35.
36.
在继承和批判古希腊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古罗马“王制”和“共和”的发展历史,西塞罗提出了一套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以正义观念为原则,以基于权利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共同体为内容,以“混合制”政治制度为形式的“人民”至上“共和”思想,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构建一个真正理想的“共和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西方政治哲学从传统转变到现代的复杂发展过程中,西塞罗的“人民”“共和”思想对后来基督教神正论的产生和近代的社会契约论等政治哲学理论的提出,乃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西塞罗的政治哲学思想并非完美无缺,其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多少带有“乌托邦”的性质,如对为什么“混合制”是最好的,它是如何可能的?“人民”的内涵外延是什么?“人民”至上需要什么限制条件等关键问题缺少有效论证等。这些正是后来者应加强研究的。  相似文献   
37.
现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的形而上学思想中都蕴涵着内在困境.一方面,他们企图建立本体的形而上学,以便为世界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世界的本体与人生的价值在他们的形而上学思想里是分裂的.人生价值是同形而下的境界相关的,而世界的构成又是同形而上的本体相连.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然而,这一困境对于现代中国哲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其意义就在于,在借鉴西方哲学时,我们应该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方式又带来了另一个困境,现在的中国哲学更多的是对哲学史中人物和流派的研究,包括中国传统哲学,而不是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好像只能如此,我们才能建立现代中国哲学.因此,我们更多产生的是专家和学者.在现代中国哲学近百年的历史里,我们很难有世界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