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采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变迁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民工的社会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把农民工的信任状况分为制度信任、特殊信任、普遍信任三个方面。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信任状况为典型的差序格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状况、流出经历都和农民工的信任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22.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13,28(3):26-37
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正处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表现出高标准和多元化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男性择偶标准高于女性;家庭背景对择偶标准的影响在减弱;流动经历、城市融人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大众传媒却对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3.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传新  王平 《社会》2002,(7):15-17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那种由国家负担全部学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个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 ,在高校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贫困生。如何支持、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社会对高校贫困生支持的内容来看 ,主要包括物质支持 ,如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 ;也包括精神支持 ,如表示尊重、关怀、理解等。从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的主体来看 ,主要包括国家支持系统、群体支持系统、个人支持系统。国家支持系统(又称政府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4.
选取了1 011名城市新移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心理资本对城市融入的作用。结果发现,“神经质”和“宿命感”正向预测“城市剥夺感”;“进取性”和“人际主动性”正向预测“城市获得感”;另外,代表人力资本的“学历”以及代表社会资本的“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融入也有显著影响。重点探讨了心理资本影响城市融入的作用机制,并指出了通过开发心理资本促进城市新移民市民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5.
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定序Logit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住房产权、住房面积、住房分配、住房环境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住房面积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家庭住房面积越大,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与没有产权房的人相比,拥有产权房能显著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居住空间分配越不公平,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居住环境越好,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因此,为了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增加人民福祉,需要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住房供应,保障人民基本住房需求;公平分配居住空间,维护社会和谐;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  相似文献   
26.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关系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基于对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公立学校,但却有着强烈的融入愿望。据此认为,政府要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保障者,公立学校要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承担者,学校教师要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27.
28.
许传新  陈国华 《社会》2004,(11):53-54
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近几年来,每年高考都出现了舞弊现象。而且,高考  相似文献   
29.
开发区市场经济的扩张、中产阶层的兴起、社区政治的发展以及契约关系的形成,为增进开发区走向市民社会提供了现实基础;为了加快推进开发区走向市民社会,政府必须作三个方面的改革,即加强培养城市开发区居民的市民意识、革除弊政和法治化及大力发展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30.
根据对四川两县1017名妇女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在基本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多于相异性。相似性表现在文化程度、对家庭相对生活水平的主观评价、居住条件、与配偶的结识途径、生育子女数、婚后居住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内外部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异性主要表现在两类妇女家庭年收入和家庭人口规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