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小说叙述空间有多种类型,既有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移动叙述空间;既有相对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绝对固定叙述空间;既有二元对立的移动叙述空间,也有二元互动型移动叙述空间与圆形移动叙述空间。鲁迅小说叙述空间的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从艺术作用和功能来看,都是为了将叙事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一点与绘画的艺术空间设置,特别是画框的作用与功能颇为相似。鲁迅小说叙述空间设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焦点式,一种是散点式。这两种叙述空间设置的方式,分别对应着绘画常用的焦点透视法与散点透视法。鲁迅小说这两种叙述空间设置方式的运用,使鲁迅小说具有了绘画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3.
《二心集》是鲁迅一九三○年与一九三一年的作品。本文拟就《二心集》在鲁迅思想发展和创作上的意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 在鲁迅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一九二七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四·一二”的血雨腥风彻底“轰毁”了他昔日的“思路”,促使他  相似文献   
14.
英语渐降修辞手法在运用中非常广泛。它是指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意义重大、深刻,本来应推向高潮,但突然却转入微不足道、平淡的琐事,或荒诞的事物。听众或读者得到一个与预期的完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因此哑然失笑。其用意是为了收到幽默风趣、讽刺嘲弄或出人意外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汪文宣身上,"恋母情结"极为突出.本文从汪文宣的三重人格:遵循单纯的快乐原则的本我、介于性本能与道德束缚之间的自我与代表道德戒律的超我出发,对其自卑感、死亡本能与其单亲家庭的生存方式、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恋母情结"的内、外根源.  相似文献   
16.
流浪是文学书写中的传统母题,朱英诞新诗中的流浪主要体现为远方的追寻者、徘徊的怀疑者及无力的漂泊者三个方面。正是在“茫然的时代”“异质的文化”和“艰难的寻根”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朱英诞新诗中的流浪书写呈现出了一定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此外,朱英诞还以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回答了如何面对和解决流浪这个命题,即诗意地栖居与冷静地旁观。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所论的问题不是鲁迅小说的人物是否涉及音乐的问题,而是从音乐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效果方面跨艺术地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音乐性与鲁迅对人物描写的音乐性及其审美效果,也就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人物内在生命诉求的音乐性以及人物感觉的音乐性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萧红作为东北作家 ,她的创作与东北的山水以及这种山水的灵气———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灵气 ,不仅赋予她特有的艺术才能 ,更赋予她忧郁而深沉的思想和坚韧的个性品质 ,她正是在这种灵气的陶冶下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构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她从东北人特有的生命意识出发 ,在表现鲜活的形而下的人生内容的同时 ,又在各种作品中贯注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她在爱与恨的感情纠葛中塑造人物、描摹事态 ,在清醒的理智与奔放的激情中表情达意 ,显示了自己特有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她创作的魅力也由此而力透纸背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空间政治”与现代新知识人之间的关系给了鲁迅特有的城市经验,其从两方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流变.一是坚定了鲁迅的杂文话语选择,他以对《新青年》批判性话语的坚持去颠覆权力与现代知识者共谋的话语场;二是鲁迅在杂文中增加了对现代知识分子持续进行批判的新主题,同时形成了其杂文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创新?信念是其关键。不同类型的信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创新提供不同的保障。原型信念,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基础性信念;模型信念,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工具性信念;德性信念,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道德性信念,也是为原型信念与模型信念获得真实性提供保障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