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是人生猪层面中十分重要的两层。把这两层对立起来,或躲在精神蜗壳中修行,或忙于生活表层上周旋,俱非正道。调济两端,使之和谐统一,正是佛教对现代生活的贡献。一佛教由小乘到大乘,解脱的目的和进路,逐渐由个人的解脱发展为众生的解脱,由个人烦恼的断除和生死的了悟,推扩到普度众生,利他济世,帮助众生除去无明,解除痛苦,体证菩提,升华到究极的淫界。这种“慈悲普度”的精神和“地狱未尽,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主张,为中国佛教所推重。大乘佛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把个人解脱推扩到众生解脱…  相似文献   
22.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文化哲学和比较文化研究园地的开拓者。人们可以对他的有关论著提出种种批评,但人们不能不肯定他的筚路蓝缕之功。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以来,时贤追溯、反思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历史,时常论及梁先生关于文化比较的若干结论,而鲜有进一步发掘、评估梁先生文化比较研究之方法论者。笔者的兴趣,在于通过研读梁先生早年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年成熟作(《中国文化要义》,1949)和晚年定论(《人心与人生》,1984),摸清其文化比较模式,剖判它的得失,作为当今之文化哲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23.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精华,融摄了现时代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取了中国与东方百多年来走向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了传统的民本主义和富民、重民、惠民、安民、教民的长治久安之道,启导我们发掘古代丰富的政治资源与道德资源,并作创造性的转化。我们不能以现实性、功能性限制这一理论的包容性、开放性与根源性,以便沟通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推动三大传统与三大资源新的整合。  相似文献   
24.
在改革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在深入地思索:曾经给东方文化带来璀灿光芒的儒家文化,与我们今天所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是什么关系?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可贵的而且是必要的文化反思!何以言之?其一,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形象化说法,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即既要有经济的现代化,也要有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它是由高度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大领域有机结构而成的.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社会就是由这三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素组织而成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范着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面貌.如果其中的某一领域出现机制欠缺,功能萎缩,或不再具有与其它领域结成适度的合谐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则势必牵制和制约其它领域的发展.因此,在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同时进行文化的反思以适应改革的需要,就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其二,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有着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学作为国学已渗透到人们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至于今天,不论我们愿意与否,它在我们心灵中的积淀都是极为深厚的.这是个基本事实.它与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影响?是否有需要扬弃、继承或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现代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鉴于此,从本期起,本刊特辟《儒学与现代化笔谈》专栏,为大家提供一个研讨的阵地.我们热诚地希望海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广开思路,各抒已见,都来关心这个问题.本专栏不尚空谈,对有独到见解且言简意赅的短文尤为欢迎.文章一般不要超过三千字.来稿请注明"儒学与现代化笔谈"字样,直寄本刊鳊辑部.  相似文献   
25.
近20年当代新儒学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齐勇 《求是学刊》2001,28(2):5-10
一、回顾 近20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这当然只是外缘.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文化大革命,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本土回归、复兴,除了学术研究极为繁荣之外,更在两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一为立地的面向,二为顶天的面向。前者为大众或民间儒学在各地的城市社区、企业与乡村落地生根,很有生命力,老百姓有了受用。儒学重新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耳濡目染,其精神价值慢慢地内在化,重新化为中国人的内在的心灵。后者为学者们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儒学史,更是用心创建了自己的儒学系统,如李泽厚、汤一介、张立文、蒙培元、牟钟鉴、陈来等学者的新思考与新建构。他们面对时代问题的挑战,融合中西,以儒学为主,构建了新的哲学体系,极有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7.
黄明同教授从事孙中山思想研究多年,已有论著多种,面对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她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另辟蹊径,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扣"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脉搏,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梳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阐发其当代价值,以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黄明同教授著作《孙中山建设  相似文献   
28.
正恩师萧萐父先生90冥诞的纪念日即将到来,同门诸友相约捐资敬立老师的铜质头胸塑像,并聚会重温老师的教诲,弘扬先生为人为学的精神。近日清理部分书柜与抽屉,无意中找到恩师给我的数封手札与若干字条,睹物伤情,仿佛回到过去的场景,细细品味着老师教育我的细节,眼睛渐渐地湿润起来。兹以小文,略表对恩师知遇之恩的感怀。一、萧老师的尊讳萧老师的尊讳,早年用过竹字头的"箑",书刊上署名用过"箑父"、"箑夫"或"箑甫";中晚年用草字头的"萐",署名用"萐父"或"萐"。无论是竹字头还是草字头,"疌"字部分,他的写法是一竖中间断开,中  相似文献   
29.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晚年曾以如下一些命题总结自己的哲学:“本体现象不二,道噐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理欲不二,动静不二,知行不二,德慧知识不二,成己成物不二。”(《原儒·绪言》)他以“不二”的框架,把体用、道噐、天人、心物等成对范畴维系起来、联结起来。所谓“不二”,既不是完全地等同,又不是彼此隔绝,既不一又不异,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熊先生的代表作《新唯识论》主要是讲的体用关系。他认为佛教唯识学和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30.
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有的同行、朋友又提出了所谓“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危机”的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从创立到发展 ,已近百年 ,不断出现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最近又被渲染为出现了“危机” ,这的确令人深思。那么 ,谁是“立法者”呢 ?要合什么“法”呢 ?提出所谓“合法性”问题的 ,至少有来自两方面的专家 ,至少持守两种立场或视域。第一种是一些西方学者和认同这些西方学者的中国学人 ,他们以古希腊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 )以来至近代西欧大陆哲学的范型为主要参照系 ,以近四百年的科学理性作为惟一尺度 ,否认中国有“哲学” ,认为中国顶多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