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段德智教授长达55万字的新著《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近来问世。这是段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当代现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的最终成果,在2008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级别。  相似文献   
92.
郭齐勇 《现代交际》2006,(12):52-52
傅伟勋教授是内地几代学人的好朋友。早在1993年夏。我去信问候他时,他回信即告以他的新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6月在台湾地区出版之后,一时洛阳纸贵,现正印第三版,出版之后当另托书局寄赠一册。不久就收到了台湾正中书局寄  相似文献   
93.
20年来,随着社会言论空间的不断扩大,我国大陆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研究机构与人员不断增加,研究者的心态更加健康,视域更加宽广,研究方法与成果更加多样,出现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重大学术成果,作为新生代的中青年学者已经崛起。回顾一下,20年来...  相似文献   
94.
《性自命出》是以儒家身心观为内容,以探讨“心术”“性 命”为中心的论文,强调“心志”对人的身体活动的参与、指向,对人之习、性、身、形、 状、貌、情、气的主导作用,主张以礼教与乐教来调节情气,协和身心,端正身形,陶冶心 灵,使内在的仁义忠信与外在的颜色、容貌、辞气、仪表浑成一体。该篇肯定端正身形对于 护持心志的作用(“身以为主心”),认为礼乐之教的目的是让道德在人们的内心扎下根来( “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  相似文献   
95.
儒学在当代中国已然成为显学,但这种显学状态似乎更多地是以"争论热度"为标志的,存在的问题仍然复杂多端:诸如"四书学"的形成对当代儒学的开展有无启示,当代儒学繁荣背后是否存有困境以及对此困境有无化解之道,政治儒学、宗教儒学的实质、困限及出路如何,等等。为此,我们约请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大学几位学者就上述问题,分别从历史实例、现实状况、个案研究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期推动儒学研究的深化、促进弘扬儒家思想理性态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96.
贺麟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30至40年代,他融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及辩证方法,以及新黑格尔主义、唯意志主义和我国宋明理学中的程朱、陆王两派,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本文拟就其前期的中西文化观和理想唯心论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7.
何显明、雍涛合著的《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去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十章,近40万字。内容包括毛泽东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毛泽东哲学的文化性格,毛泽东的唯物论、认识论、辨证法、历史观、政治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以及毛泽东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重构、中国文化的前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98.
“中国特色”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精华,融摄了现时代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取了中国与东方百多年来走向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了传统的民本主义和富民、重民、惠民、安民、教民的长治久安之道,启导我们发掘古代丰富的政治资源与道德资源,并作创造性的转化。我们不能以现实性、功能性限制这一理论的包容性、开放性与根源性,以便沟通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推动三大传统与三大资源新的整合。  相似文献   
99.
吴于廑先生(1913-1993)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在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构建、世界通史编纂、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著编译等方面,吴先生都是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还曾在武汉大学长期担任校、系领导职务,与唐长孺先生一道,开创了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鼎盛时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吴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也深有造诣。他于194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专业,其硕士毕业论文题为《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文章认为,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商周时期,推动中国封建制度瓦解的动力不是工商阶层,而是士人的崛起。吴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当时就受到万国鼎、吴景超等学术名家的激赏。他于1944年和1946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阐释二者的异同。1947年吴先生回国,后一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要致力于世界史研究,也未再提及旧作。在他生前的讲话和论著中,偶有言及中国古代社会时,并未重申和坚持其1949年前的观点。其硕士毕业论文于"文革"中遗失,博士毕业论文也一直未译成中文。在吴先生哲嗣和其他后学的努力下,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把这两篇学位论文合为一部书出版,并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系列之一。201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吴于廑先生的封建论"为主旨,召开了一场小型学术讨论会,数十位学者纷纷称赞吴先生对"封建"问题的前瞻性思考,高度评价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贡献。2013年是吴于廑先生逝世20周年,现将此次讨论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00.
熊十力(1885——1968)湖北黄冈人,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对于国内学术界来说,熊十力哲学尚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本文拟从宏观角度,作如下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