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国家应该如何对待道德多元现象的方式上,社群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意见不一致。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必须在竞争的善的概念之间保持中立,社群主义者则争辩说,国家应该强化在社群内部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论文通过对契约法的讨论,阐述了自由主义国家和社群主义国家对待契约法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32.
历史与理解     
从观念形态上说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实的理解。历史事实已经成为过去 ,但是不同时代的人却可能对其意义作出不同的解释。历史意义就在我们的理解中生成 ,我们理解的变化造成历史观念有生命的流动。  一、历史理解的对象与特点我们处在一个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绝对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上帝死了”,一切绝对的“实体”都遭到遗弃 ,一切永恒不变的“本质”都倍受揶揄 ,一切神圣信仰的基石都烟消去散了。在 2 0世纪的末叶 ,人类历史既失去了它的神圣根基 ,也难以确立未来的宏大目的。人们尤其感受到历史发展的某种模棱两可…  相似文献   
33.
论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结构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历史哲学领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哲学是一种“语言唯心主义”或者“语言决定论”。在它看来,语言注定会成为发现“历史实在”之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历史哲学的“语言学的转向”对历史学的理论研究是有意义的,它击中了朴素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要害。但是,我们认为,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立论是不能成立的。融合传统经验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界,构筑一种新型的历史哲学,将成为今后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34.
韩震 《人力资源管理》2011,(12):216-217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以旧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具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公共管理和社会控制的一切基本特征。实践中,它远远超过了治安管理和人口统计的职能范围,与粮油供应、劳动就业、福利保障、义务教育等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二元户籍制度模式,这对维护当时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基本稳定具有必要性,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型的户籍制度暴露出更多的弊端。为此,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时代环境下如何发挥户籍制度的应有功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35.
美国根本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分裂 ,美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垒日益明显。本文主要考察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新右派、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演变和特征 ,勾勒了美国政治意识形态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36.
生命的理性与理性的生命韩震要重建理性的信念,必须正确地认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我们不能象旧理性主义者那样,简单地否定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和它们的积极功能。旧理性主义的破产,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因为它没有在理性信念的体系内,给非理性因素以合理的和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37.
“他心”(OtherMind)问题 ,即我们能不能认识他人心理状态的问题 ,是认识论领域中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自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之后 ,近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形成了一种深厚的传统 :认识从个体的感觉经验开始。这种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肯定个人能够经验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却无法提供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只能得到关于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 ,却无法直接经验他人的心理状态 ,只能得到关于他人外在行为的认识。因此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不可避免地滑向怀疑论 ,即“他心”不可知。一哲学总是在怀疑中前…  相似文献   
38.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39.
<正>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就不仅希望认识外部对象,而且也希望认识自己。近代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强调关于人性学科在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中心和基础地位,认为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己本性的真实知识,人们关于其他事物的知识也是不完备的。休谟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当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并掀起一场哲学领域中的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时,他也是试图从人的内在结构中寻求认识万物的原则。对于这种人本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来说,人性似乎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先验结构:这种先验的结构就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础。康德公开提出了一种先验认识论体系,休谟虽反对超出经验先验观念,但却把人的感性能力视为认识的唯一基础。显然,二者都持人本主义的认识论原则。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以云南、广西、贵州三省1992-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软件得出了农业基本要素投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函数,分析了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劳动力、肥料、机械等基本要素投入对三省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