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意志自由和客观必然性的关系在伦理学中占有根本的,全局性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深入探讨道德领域中的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展开它特殊的丰富内涵,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2.
高瑞泉 《学术界》2024,(1):5-21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平等"观念之在中国有过一个"古今之变",其中,在基督教传播的形式下,从西方宗教到"西学"的平等观念之"自西徂东",构成了整个观念变迁历史脉络中值得考察的一支.晚明传统纲常危机下,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与中国儒家"友道"的结合,使得"平等"在极少数士大夫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先性,但其影响极为有限.太平天国的平等乌托邦包含了基督教和中国某些传统资源的粗糙结合.19世纪晚期自由派传教士将平等与自由、民主等现代性价值作为整体介绍进中国,在汉语文献中初步地却是比较全面地提出现代平等诉求.不过它之所以发生实际作用,不但是由于中国思想家们将基督教-西学的平等观念与儒释道等传统的资源做了一种直观上的综合,而且由于19世纪后期中国社会变革已经提供了现代平等的若干现实条件和社会期待.  相似文献   
14.
高瑞泉教授,目前在国内哲学界少数引人瞩目的中青年学者中,我以为你很有自己的特色:你在中国哲学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方面已经是很有成就的专家;但是你还一直保持着强烈的现实关切,同时在讨论现实问题的时候又始终不离开自己的专业学术立场。譬如80年代你参加文化讨论,90年代参与发起“人文精神”的讨论,都以你的专业学术积累为基础,而不是好发空洞的危言高论。听说你在进大学以前在文学创作上已经有所成就,读研究生时还得过“萌芽’文学创作奖,说明你有广泛的人文兴趣。你的许多文章洋溢着生气与激值。但是,你发表…  相似文献   
15.
突破“传统—现代”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人们会发现,一百多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精神传统。即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产生,又具有动力式结构的一套现代观念,包括“进步”、“竞争”、“创造”、“民主”、“科学”、“大同”社会理想和“平民”化的人格理想。它们不同程度地超越党派和思潮的分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观念、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背景。梳理这一传统,检视其误区,用客观之道与人道的统一为标尺去评估它,将从中汲取到现代价值的合理要素。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哲学变革开始的。探讨当代中国的哲学走向 ,对于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及其发生的各种社会思潮 ,具有关键的意义。上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更多地讨论并发展了主体性的哲学理论。它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方面的发展史程 ;第二个方面是人类主体的内在主观进展。“主体性”的提出及其被广泛注意 ,是哲学主流转变的一个信号 ,集中表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追求。主体性讨论最初主要是在认识论视域内 ,很快进入存在论、价值论、历史观广泛领域 ,涉及历史主体性、伦理主体性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正在经历着现代性追求到现代性反省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精神的主流是乐观主义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现代性的观念前提——进步的信仰或进步主义——的胜利,注定了这个时代的上空高高飘扬着乐观主义的旗帜。中国近代乐观主义首先是一种宇宙观、历史观,同时也表现为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是本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最深刻的哲学家,在思辨的王国他作了广泛而卓特的探索,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教训。本文,将研究其“依自不依他”学说在唯意志论的形式下发挥了道德必须出于意志的自由选择与自主专一相统一的原理。这一学说的理论贡献与对新价值的建设性意义值得我们发掘。  相似文献   
19.
虽然就流行时序而言,"现代性"在"现代化"和"全球化"之后,但是现代性研究已经将现代化、全球化诸概念包含于自身.如何看待全球化、如何以中国经验来影响全球化,乃是中国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自康有为以来,最有创造性的中国知识精英,始终保持着按照自己的人文理想来安排世界秩序的传统,同时又在对"世界文学"的追求中对传统资源作出创造性的发展.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悖论,包括西方人文主义本身的分裂和变动,最迫切的任务是沿着20世纪中国仁人志士和学界前贤所开拓的道路,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中国化的现代人文学术.  相似文献   
20.
叔本华哲学有着强烈的非理性主义特征,它是一以贯之的;并且包含了尔后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的大部分基本观点,尽管某些只是具体而微地存在。因此,它不仅对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也有复杂的触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