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道路:没有价值观的崛起? ——有学者认为,中国崛起遭遇到价值观或日意识形态的困境,中国软实力影响微乎其微,是一种不包含道德或规范意义的崛起. 中国崛起不包含特别的道德意义 中国的飞速发展及其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让许多学者和决策者都难以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主旨和基调却反映了其发展的不均衡性.许多观察者认为世界正在走向"中国世纪".国际社会都在力图寻找中国崛起的含义,包括它将给当今国际体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中国近代精神的主流是乐观主义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现代性的观念前提——进步的信仰或进步主义——的胜利,注定了这个时代的上空高高飘扬着乐观主义的旗帜。中国近代乐观主义首先是一种宇宙观、历史观,同时也表现为认识论...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萧萐父教授围绕“早期启蒙”说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呈现了一个当代中国启蒙主义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路向选择和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深刻思考。这一思考不仅能够经历“启蒙反思”的洗礼而历久弥坚,而且很能够针砭“后启蒙时代”的若干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24.
在理性主义传统中,价值观念本来就应是可以普遍化的.传统儒学只蕴涵了有限的价值普遍主叉,并在近代发生了变化.古代儒家只有"相同性的平等",而现代性的价值观则强调"公正的平等".平等主义与普遍主义处于同一个现代性观念谱系之中,"平等"表现出强烈的普遍主义冲动,但其实现却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因而总是表现为特殊的.现代性价值处于一种自我反驳的状况,而这种矛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理解和解决.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给平等注入了"不知足"的动力,而东亚社会在处理地位、特权和权威等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5.
现代新儒家重镇熊十力在30年代创制了富有特色的《新唯识论》,它的直接目标,诚如其副题“境论”所示,乃系阐述本体论或宇宙观。但是,在熊十力看来,“不见体,则人生亦是泡影”,所以“新论”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寻找一个牢固宏远的本体论基石来安置其人生观与伦理思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可以昭示熊氏的鹄的,也应是人们理解其伦理思想的入口。  相似文献   
26.
人们读鲁迅,常常见到一位孤独的勇士,傲然怒对顽固的旧营垒,高高地举起了投枪。纵然蚁群似的庸众,嬉笑嘲骂麻木吆喝,也丝毫不能撼动其斗志,这确实是鲁迅人格令人仰之弥高的重要特征。然而,视鲁迅为超然于时代的孤独者,终究是一种误解,无论对于时代还是对于鲁迅。他一生上下求索,是一位具有深刻的思想穿透力的精神界战士;但是他的思想又是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总进程合拍的:五四时代的进化论者,大革命后完成思想的飞跃,转变到唯物史观。而且作为进化论者的鲁迅,又是信奉“意力主义”(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27.
与某些西方哲学家所谓“中国无哲学”论以及形形式式的“哲学终结论”相呼应,国内学术界也有种种对“中国哲学”存在意义的怀疑。但是检索20世纪中国真正有创造力的哲学家在哲学理论和哲学史两方面的工作,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实际上已经对那些批评作出了建设性的回应。它包括作为学术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作为理论的中国哲学创造。后者主要围绕着重建意义世界这个中心,在形上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伦理学、道德理论两个层次展开,表现出高度人文化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28.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代曾经发生过文化精神的转向 ,即对发展的动力性的追求 ,它是中国社会获得现代性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这一历史性转变在哲学领域 ,曾经由不同的哲学派别 ,从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主客体交互作用、德性主体的确立和创造性等路向作了理论建构。现代社会需要自身的动力 ,现代动力式文明的弊病则需要批判。  相似文献   
29.
30.
冯契先生的遗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合称“智慧说”三篇),最近已经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印行.这三部著作,倾注了先生最近20年的心血,如果从它的源头《智慧》算起,那就可以说是先生一生哲学研究和创作的结果.对这样一个富于独创性的哲学体系,人们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只是笔者研习先生思想的一点心得,希望以此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